在2024年國慶假期密集地刷完這部在北京拍的電視劇。Born to be the one這個名字我覺得很好,李宗盛唱的凡人歌也很好聽。相比起很多人想在這部劇中找到的和幾路北漂人辛酸苦辣的共鳴, “各種生活變故下每個個體實現了be the one的最終結局”會是更高的立意。接下來,就從一個9年北京求學者及現北漂的角度,分析下:
【沈琳&那偉】
首先這是我最欣賞的一對夫妻,更像是外在認知、底層性格都雙雙同頻的精神伴侶,為什麼這麼說?他們都是非常樸實且善良的人,這和兩邊的原生家庭、成長環境都直接相關。對于财富獲得的方式、家人朋友的相處方式的認知和排序都一緻,這就決定了他們倆無論遭遇任何人生的變故,他們都可以攜手在共振的頻率上協商出解決方案并克服,當然會有誤解、也會有努力換不來結果……但他倆的摩擦都不是本質的,對對方的信任、耐心和關愛都會勝過暫時的挫敗,比如沈琳找工作的不順利、那偉忠心耿耿卻被奸人計量的窘境。他們在經曆這些的時候,不是徹底被打擊,而是退一步攜手找出路,可以搬離北京、可以不要房子、可以擺攤、但隻要有雙手,并且是兩個人一起努力,就會有美好的明天。我覺得這種理念的基礎是,我最開始說的,兩個人底層就是好人,不會行壞事,背叛自己的道德準則,同時對價值的排序是同頻的。
【沈磊&謝美藍】
沈磊從始至終沒有錯,謝美藍也沒有。他倆代表着我身邊同學中的兩類人,1)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工資能夠養活自己,同時有靈活的時間做自己想幹的事情,不在工作中彎腰求升職,願意花更多時間與自己、家人相處。2)自己非常努力,常見于大廠、咨詢、金融投行圈,敏銳地捕捉一切機會,有很高的配得感,也有很宏大的理想,但通常和顯性符号挂鈎,比如收入、職位、外界對于你生活質量的評價等等,所以後期會發展成——可能戀人、朋友都更多是幫助這類人更高效快速地獲得所想要的的工具。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假如沈磊是女的,她在北京将會成為很多北京當地人或者高級打工北漂男性的首選,并且會認為是非常優質的伴侶選擇;同樣,假如沈磊同樣是男性,但他生活在國外,評論圈的評價将會是“活明白了”、“這才是人真正該有的work life balance”,加油,沈磊追求自己的生活,我也要向你看齊。所以我覺得這個角色真的很典型,也确實鼓勵着一些類似的男性同胞,掙脫開外界或者自己給自己上的枷鎖,像沈磊一樣,找到自己内核,過自己的生活。而對于謝美藍,其實她也隻是做出了符合自己當下認知的正确且不會後悔的選擇。當然她的認知變了,是因為她的母親去世了,而她無法走出來,必須要為這個變故找個理由,讓自己前行,也就是因為自己沒錢,因為自己的老公會考慮到小家最後的積蓄,所以她的價值觀變了,她要去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未來想要的生活的,真的無可厚非。我隻是有點感慨,也是我成長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的一個道理,兩個人,或是朋友或是伴侶,是會走散的,而人不要為這種分開悲傷,隻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我們想分享的東西,并不像原來讓你驚喜讓你快樂,所以我們彼此獨自美好,其實也緊扣了be the one的核心吧!
【那隽&李曉悅】
那隽是前幾年很火的一類人的代稱“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李曉悅是一個“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那隽會把自己的生活、愛情、親情都像大廠工作的項目一樣進行管理,計算投入産出,計算時間階段,裡程碑,然後确認每件事都盡在自己的掌握,且自己是獲利方。李曉悅由于成長環境,奉行“及時行樂”的原則,她和謝美藍不一樣,她追求的僅僅是自洽的快樂和自由的生活,因此她就是她自己,從始至終她已經be the one了,所以當那隽對她的認知是我的女朋友而不是李曉悅時,他們就會有本質的沖突,他能提供的交換物(錢、房、車)并不是李曉悅需要的,而李曉悅的非精緻利己缺失他想要的,他不想被算計,也想被高看,也就造就了他畸形的戀愛觀,而後蔓延到他整個生活,企圖保證自己的永遠優勢,所以開始焦慮,開始擔心新來的人後來者居上……這樣的狀态在很多高級打工人身上都很常見,也往往都是壓死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我的建議是,不要用利益定義自己這個人,不要用年薪判斷任何人,給自己找到一些無關錢、無關工作的愛好和時間,試圖找到平和瞬間。當然,如果不像那隽一樣發瘋,精密調整好自己的所有狀态,保持一輩子也是可以的,所以那隽的條件最後也匹配到了沒有那麼多自我追求的另一半。而李曉悅繼續be the one(做自己)。
這部劇拍得還是很不錯,殷桃、王骁的演技爐火純青,建議北漂中對生活對選擇感到迷茫的所有年輕人看看!
也祝願,所有人be the one,與自己和解,快樂地生活,積極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