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多,想要找一個可以領起全篇的主題,最終還是選擇了這樣一個開放式的标題——“窮盡一生的課題”。
死,一如生,都是一本充滿變數、又無可預知的大書,每個人翻開會看到什麼,也有着因人而異的答案。所以我也不妄自替他人代言,隻分享一下其中令我觸動最深的那些課題。

【靈魂對話】
在我心目中,達到最高境界的告别儀式是什麼樣的呢?答案是上面這四個字——靈魂對話。
有的人會采取親昵到有些狂野的直接方式,來表達對逝者深深的愛意,如那位老爸臉上滿滿的唇印。

也有許多人,直到死後仍不能得到家人的諒解,像那位“沒被管教好”的女兒的家人,到葬禮上還在鬧哄哄地吵作一團,令人揪心卻又是某種常态。
而更多的,是在生命結束的那個時刻,生者與往生者、或是生者與生者之間達成了某種新的和解,例如那位父親終于願為自己兒子披上的裙子,為澡堂奶奶擦拭時小兩口手遞手的溫暖毛巾,還有最後那塊聯結了三代人遲來的對話、超越了生死的鵝卵石。

對話的紐帶,在一件件不同的介質之間流轉變換,又在入殓師的見證下達成了一種無言的圓滿和統一。
如果借助這樣的形式,能夠在不同的靈魂之間架起一座座溝通的橋梁,讓所有人都在“靈魂對話”這門課題下得到精進。那麼我對它也就不能有更多的要求了。
遺憾的是,如我往常所批評的,在我們身邊正在進行的所謂“中式葬禮”,給人印象強烈的不過是鑼鼓喧天、哭天搶地。說到這樣的葬禮,他們是圖一個什麼呢?我認為,不過是一個徒有形式的“體面”。而為了這樣的體面,使親者背負繁缛的疲憊,鄰者遭受惱人的喧嚣,是否能夠真正讓逝者“走得體面”“受人尊敬”,我不能不打一個大大的問号,給出一個不甚積極的答案。
說到體面,我也就說說我認為那些令我不滿的,恰好也是這部電影及其中的入殓式完成得頗好的一個課題——
【尊重】
“尊重”在這部電影中最顯見的子題,是“對入殓師這份工作的尊重”。
首先是大悟本人的态度,便經過了從拒斥翻轉為接近,從否定提煉出認同,再從尊重進化到熱愛的螺旋上升過程。他在親身實踐中真正體會到了這份職業的使命感,及其意味所在。
然後是身邊人近乎直覺式的反感。輕者如愛妻美香的好聲央求,甚者如老友山下的白眼及“忠告”,不加掩飾者便是那争執一家人口中極為刺人的“你想一輩子幹他那活嗎”,像一支支箭紮進大悟的心,讓他也不斷動搖着,并在動搖中越紮越穩,越走越堅定。

但好在,絕大多數人在親曆了一次入殓式之後,又能切身為其打動。每個人都太習慣于活在偏見之中,哪怕睜一睜眼就會有全新的見解。不是這份工作不值得尊重,隻是大多數人都沒有機會,也沒有那個耐心去經曆、去了解。而這偏見的來源,也是人們本能的對死的拒斥的伴随物,這是不應受到指責的。但如果我們都能以一種更為達觀的态度正視死亡,如那位老伯說出的,可能是全片最佳台詞一樣,相信大家都能對身邊的一切更溫和、也更理性。

第二點“尊重”,也可以理解為入殓師的重要意義所在,便是“對往生者的尊重”。
相信有一個場景一定讓各位印象深刻:一位男客戶因為大悟和社長的5分鐘遲到而不屑憤慨,結果在儀式結束之後卻激動地找到兩人表示感謝。那個深情的男子說:
“這是她一生中最美的一天。”

我覺得最妙的是“一生”這個形容,它包含了“音容宛在”的意思,她美得像是生命仍在延續,那樣真實而動人。入殓師能夠做到這個份上,得到如此的肯定,也算是不辱使命了。
我認為完美的告别儀式,不必裝神弄鬼,更不必故作玄虛,把逝者最好的樣子、最美的回憶呈現給大家,才是抓住了精髓,把握了服務于内容的形式。
【回歸】
電影裡的山形有着引人入勝的風景,與舒緩的故事劇情、悠揚的大提琴旋律相得益彰。在這迥異于東京都等城市的小城裡,居民,乃至動植物都保有着更多的原生态。
大悟在橋上看魚逆流而上、在路邊看鵝進食這兩個場景,相信也讓諸位城市中人“眼饞”不已。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向往着,有那樣的間隙可以停下來,做一點無關緊要的事,看一點無關緊要的風景,把我們皺成一團的生活和生命展一展平、晾一晾幹。

而這一切,竟是始于他對自己最初夢想的放棄。與無數成長電影不同的是,這部電影是從放棄夢想開始——用古話講,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到紮根于新的夢想為止的。
放棄了那出人頭地的夢想,他回到了老家——你我中有多少人,最終也是要走向這樣的回歸之路呢?在橋上面對着力争上遊卻隻是追逐着死亡的魚兒,他追問着如此掙紮與求死的意義何在。答案還是由那位老伯點出——回家,這永恒的“誘惑”。

大悟是幸運的,他有這樣一個家可回:屋外是優美的田園風光,綿延的雪山和草野可以做他最好的聽衆;屋裡有溫馨的小家庭,知心的妻子和滿屋的回憶每天等待着他歸來。盡管那些回憶不盡愉快,卻是他實實在在的“根”之所在。他就在自己根所在的地方重新生長、開出新芽,仿佛畫定了一個極具哲理意味的圓,生生不息。
細想一下,山形的田園意象之所以如此飽滿,除了它的自然風景,更重要的還在于那極具古風的社會人情。
不妨留意片中主要篇幅涉及的幾個職業場景:入殓師,澡堂老闆,還包括大提琴演奏師。它們都有着悠久的曆史,離飛速發展的現代文明有着遙遠的距離。遠離高速發展、回到傳統生活方式的“小人物們”過着悠然自得的生活,這對我們身處激烈競争、時刻争逐時代前沿的人們來說,是應當好好思量一番的。

【職業】
這裡主要想說的,是職業選擇、職業平等和職業态度三個點。
職業選擇主要體現在青年大悟下崗再就業的這個過程。如果放寬眼界,大膽嘗試,紮實肯幹,我們都有着光明的前途。對此影片已經有再完整不過的闡釋了,不再贅述。
而職業選擇的基礎之一,便是職業平等觀念。坦誠地說,正如片中集中體現的那樣,我們的現代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不會存在嚴格的“職業平等”——依我愚見,那要等到生産力高度發達的共産主義社會才有希望。所以在現階段,我們能做的是從中吸取個人化的經驗,幫助自己更好地發展職業道路,以及待人接物。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每一份工作的價值,對它們心懷尊重。而為職業道路添磚加瓦的,便是超乎常人的職業态度。我們所選擇的職業不必非得風光得引人羨慕,如果能夠懷抱熱誠态度,哪怕隻是開一輩子澡堂子,也一定會有人深深地惦記着、感謝着。做到這樣,我們便可以問心無愧:這是一條成功的職業道路,它沒有對不起自己,自己也沒有對不起它。

最後,我也想向這部電影的演職員組表示深摯的感謝。能夠呈現這樣的電影表現,他們也奉獻了極其高尚的職業态度,值得我們的脫帽緻敬。
導演泷田洋二郎提到,大悟的演員本木雅弘花費了大量時間觀察和研習,還在每天的拍攝後練習大提琴。由此,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如此深厚而恰如其分的大悟。
最後的最後,想要特别感謝的,是一如既往令人不失望的Joe,久石讓先生。最初令我對這部電影心生向往的正是它的配樂,不得不說,真是很有緣分呢。

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