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覺裡曼姆》2025.11.12
我覺得我深愛這片土地很久了。生在青衣江邊,長在青衣江邊,其實大渡河也一起哺育了我,我們都對這些河有深切的感知。從小到大無數次站在過大渡河的旁邊,還記得丹巴那條河谷嗎?還記得石棉翻不完的大山。這部電影裡面有無數我見過的地方,我也在蟹螺裡面住過一段時間,走過一樣的路,進過一樣的房子。怎麼能不算是深深鍊接了呢。
“情感是無法割舍的河流”
起初懷着要研究的心态來看,去了兩次蟹螺,一次在冬天,一次在秋天,秋收。中間橫貫了一整個春天和夏天都沒有去。這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裡面,堡子裡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整個河流跟冬天的時候完全不一樣,夏天發生過泥石流,整個河道已經變了,神樹也倒了一顆。感覺真的變化特别快,時間明明非常短,但是在這短短的時間以内,已經給整個村子造成了不小的變化,就像當時我在采訪老沙巴和村民一樣,他們都說我應該早幾年來,我應該早幾年來,這句話一直萦繞在我的心中,使我無法放下,我總是在。查閱資料和聽當時的錄音的時候感到很傷心,我深深的為她們的各種情緒而觸動。我在電影裡面也看到了當時我今年去采訪過的很多人,離拍電影已經過去了十二年,她們的身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老沙巴已經八十幾歲了,不過他現在也有徒弟跟着他學習,但是他已經不住在村裡面了。在古紮子節的時候還能夠看見他嗯包括石棉和甘洛縣的很多耳蘇藏族的村落,舉行一些儀式的時候也會找他。我在甘洛的時候也有聽他們說已經沒有沙巴了,他們的文化在急劇的消失,平時沒有年輕人在村裡面居住,隻有在過節的時候,也就是8月年,還在還會回來,但是過了節又會走掉。
電影從兩條叙事線展開,從一個異文化的女性走進一個相對封閉的村落當中,住在了當地人的家裡面開啟了自己的尋找開始。一個是阿娲在家裡面等待了74年的人。其實我大概也猜到了劇情的走向,最終這兩條線都會變成一條線。
但是我覺得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動在于,雖然這個故事結構可能會讓人覺得“老套”,它從分離到相聚,到真正的相聚這個過程當中,以及最後用古紮子節去結尾。其實是有一種象征意義在裡面的,因為古紮子節不光是過年、祭祀。無論是對山神的祭祀,還是對整個村子裡面吉祥平安的保佑還是對于在外的人的祝福。最後的一段劇情裡都成功的彙聚了。
我覺得古紮子節和最後阿娲唱的薩裡安多曼,都表達了深切的情感。借助了本地的爾蘇藏族的文化,成功的與現代電影叙事融合在一起,就算不連接本地文化也還是能為其感動的同時還是一部民族志電影。裡面放了特别多爾蘇藏族的文化,可能并沒有注釋,也沒有講解,但是一看就知道,是爾蘇藏族的東西。還有電影裡面用腰織機編織花腰帶的錄像,目前在我去的那段時間裡面,我甚至隻找到了一個會編這個的,而且我找到了這一個,還不是用的腰織機。還是兩個人對着編的,兩個技藝完全不同。完全沒有電影裡面的編得好。而且我也沒有找到,會邊用腰織機編織其他更加複雜的花樣的人。還有覺裡曼姆、薩裡安多曼......
可能這也就是電影記錄的好處吧,因為它真真正正的拍攝到了有關于這一些東西的曆史記憶,包括老沙巴的一些經文,流程,火塘……所以我對這部電影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