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物質》看畢,簡單來說一下個人對本片的看法。

...

**一、個人觀感**

看過奧斯卡最佳影片《阿諾拉》之後再看這部,感觸更深了,從設定到演技,到視聽手法,再到本片的現實意義,都是前所未有的震撼。

能夠理解為什麼本片在戛納首映結束後,赢得了全場觀衆起立鼓掌長達13分鐘(是本屆戛納全體鼓掌時間最長的一部片),因為拍得實在是太好了。

一個高概念的身體恐怖片,以男凝反諷男凝的表現形式,聚焦當代女性困境,無差别地諷刺每個人:

物化女性的男性,為所謂“美”而不擇手段的女性,以及由這些男性女性組成的奧斯卡評委團。

在觀影過程中,我甚至感覺自己也被這片諷刺了,因為我在看到“MONSTERO ELISASUE”的字幕的時候笑了一下。

當然,本片的缺點還是有的,個人認為最後血漿亂噴的場面處理得不是很好,雖然可能是為了表現對“美”的過度追求會适得其反,但有點為了cult而cult的感覺。

拍攝手法也很值得分析,尤其是前期,沒有一幀是浪費的,但這裡就不詳細說了,因為本身看得也比較晚,想必很多更專業的影評已經解析過了。

開頭通過一段長達兩分鐘的俯拍長鏡頭+對稱構圖,沒有一句台詞,卻為觀衆展現出一個巨星的風光和衰落。

**二、關于本片的“男性凝視”**

可能有人會認為,女導演不應該拍出“以男凝反諷男凝”的作品,評論區也有很多人在罵本片“男性凝視”,這就很難不反駁了。

雖然這種表現手法的确比較先鋒也頗有争議,但這些觀衆也太苛刻了,難不成要男導演來拍你們就能接受了??還是說這些觀衆認為,女導演應該拍“女凝”?(不是我胡扯,本人确實看過女凝的影片)。

對于《某種物質》因“男性凝視”而被诟病,我是不認同的,近年來,很多好片被一些人逐幀剖析之後扣上“男凝”的帽子,個人感覺這就是找不到缺點然後尬黑的表現,我本人也是比較反感男凝的,但不應該以此為借口去随意玷污一部好作品。

與此同時,還看到一些評論說,在演到母體和完美體互毆的片段時,很多男性觀衆都在大笑。

來自豆瓣評論區截取

很難評,一些觀衆确實是應該自重的,看這種片也能笑出來的人,也是沒誰了,反正我隻看到了硬核的演技和角色面對悲慘命運的無力感。

其他的就不展開來說太多了,因為怕被噴。

**三、本片的現實價值**

接下來,說說本片的現實價值體現在何處。

這部片不僅告訴我們要接受自己的缺點與不完美,要好好愛自己,更對盲目尊崇年輕美貌的社會風氣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在片中的這場悲劇發生的同時,每一個觊觎年輕美貌肉體、觊觎完美的“我們”,都是兇手。

為什麼說這部片的現實意義很強,很簡單,因為在今年年初,本片的故事已經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照進現實。青睐像米奇·麥迪森這樣的年輕女演員、而對黛米·摩爾這樣的老一輩演員不管不顧的奧斯卡,不正是本片中接造成一切悲劇的元兇嗎?

...
《某種物質》海報

其實,本片能否拿到最佳影片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得到了多數觀衆的一緻認同,而并非一個表面光鮮的獎項。就像生活中的每個人一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做好ELISABETH就足夠,而不是SUE,也不必成為SUE。

(注:以上内容僅為個人觀點,沒有刻意拉踩任何一部片,評論區友善交流,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