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婚禮和葬禮是東亞人民永恒的叙事主題,那麼“家庭”就是是枝裕和堅持叙述的母題。不過在<Broker>中,雖然是枝裕和也試圖展示所謂的“家庭”概念,但是由于電影中的長對白太少,反倒顯得些許單薄。影視劇中人與人之間親密的契機大多依靠大段大段的對白來顯現,抛卻了日式瑣碎台詞的是枝裕和,在這部電影中對于其刻畫的親密關系反倒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至少作為觀衆的我是無法深切感受到的。
若要論起電影中的淚點,每位觀衆大概都不盡相同。于我來說,被誇爛的摩天輪那裡其實沒有太多感觸。倒是看到賓館裡,熄了燈的夜晚處,海進對素英說:“謝謝你出生”的時候,忍不住落淚。還有最後裴鬥娜飾演的警官給素英寫信,說她應素英的委托暫時照看羽星已經三年,畫面播放着她和丈夫一起帶着孩子在海邊玩耍的時候,我忍不住開始抽泣。于我而言,好的電影就是能在片尾結束後才讓我感到後浪襲來,失聲痛哭,《掮客》對于我正是如此。我從來不覺得烏托邦式的結局值得诟病,電影應該展現的,就是現實之外的内容,它可以過分壞,也可以過分好。總有人從中尋求刺激,也總有人從中尋求安慰。
電影在正片開頭就借用宋康昊說出了這部電影的中心:我們現在,一起幸福吧。
然後我在他們一起坐在卡車上被水打濕的時候對他們說出了這句話;在素英披着濕漉漉的頭發靠在汽車後窗的時候對她說出了這句話;在片尾素英背着包奔向遊樂場的時候,對影片中所有人都說出了這句話:你們現在,都一起幸福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