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國漫确實是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湧現出一批反響不錯的作品,如《哪吒》《雄獅少年》《長安三萬裡》等。但随着進一步的發展,不得不說中國動畫電影似乎進入了另一個瓶頸。作為這幾年每年也看了幾部國漫觀衆,相比起近年其他優秀的國産電影,國漫的進步更多給人的是一種補差的感覺。包括上述幾部佳作都很難是說突破甚至是在領域裡超越性的作品,因而大衆的口碑評價也似乎一直是“在進步”“有希望”,像一個尚未成熟需要一直鼓勵的新手。

能遇到瓶頸平心而論并不是壞事,至少說明國漫在某些領域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例如3D制作的進步在筆者看來是顯而易見的。更早之前頻頻出現的穿模掉色這種基本問題不多說,19年的《哪吒》中被廣泛宣傳的哪吒敖丙冰火對拼片段,在筆者看來實際上更多是制作者想象力的展現,特效制作水平并無多少高光之處,反而是很多劇情細節的制作略顯粗糙;再到剛剛看過的《熊出沒·逆轉時空》,方特作為國内最壕的廠商,整個動畫産業頗有向迪士尼看齊的趨勢,做動畫,賣IP,造遊樂園,在投資和技術上自然是萬事俱備,絕大部分細節,光影,建模都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絲滑的地步,完全可以媲美很多發達國家動畫的制作技術和水平。

因此在這樣一個新的水平上,筆者認為目前的國漫才有資格,也必須要開始思考一些在過去“無關緊要”的問題。

如今的國漫繁華的表象背後,很大程度是觀衆的寬容:都是動畫片嘛,怎麼可以要求太高,好玩就行了。賺到手的錢把問題悄悄地掩蓋。這次在看《熊出沒》的過程中,背後有對父女,爸爸看起來也是年紀不大的樣子,很可能小時候也看過熊出沒。光頭強女領導在傾訴自己因為工作,錯過和住在森林裡的父親最後一面的片段,背後的小女孩問:她為什麼不回家啊?或許他們可以在父母的引導下知道這是“情懷”和“真實感”,但不可能要求小孩子超越年齡段地理解這背後的故事和内涵。

劇中還有大量類似的“情懷戲”和打工人的心酸日常,很顯然全片的主要受衆早已不是兒童,而是看熊出沒長大了的這一代年輕人們。但反過來,這部片對成年人來說是一部優秀的動畫嗎?顯然也并不是,不管是多處分鏡對《複聯》等超級英雄電影明顯到不能再明顯的“模仿”,還是科幻感沒有幽默感拉滿的三腳貓多重宇宙,又或者是更多兒童動畫裡才應該出現的操作,放在任何一個成年人作為欣賞主體的電影裡,很難說沒有濫竽充數的嫌疑。

而這正是當下國漫常常被人诟病的通病之一:賣情懷。靠情懷吸引觀衆,靠情懷遮蔽劇情主題不足,靠情懷在大結局試圖打動觀衆。不論這裡說的“情懷”是某個IP長期的流量積澱,還是時下另一種流行的對國風趨之若鹜的粗糙追捧,又或者是puq式的單純對打工人現狀吐槽。本質上都是制作者想要在一個既成的文化藝術體系裡吃已有的審美冷飯。

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長安三萬裡》宣稱弘揚中華文化,裡面相關詩詞我小學就會背一大半,照本宣科的表現看起來更像是一部被語文課本冠名的油膩男自傳。筆者不好把當下的國漫一部一部抓出來鞭屍,看看到底有多少這樣的電影,但動畫制作者不能對此裝聾作啞,隻盯着炙手可熱的情懷使勁割韭菜。甚至連一套成熟的電影模範都很難說拿得出手,劇情,審美等基本點都頻現謎之操作。而對賺錢以外的一切,對現實議題的關注和追問,對藝術表達邊界的探索,對奇幻想象的無限創造,等等,都一無所知。

想要創作一部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就必須直面藝術創作的這些核心問題。“為誰創作藝術?什麼是好的藝術?怎麼創作好的藝術?”(mzd言(大概是這麼說的?))無論問題的形式怎麼表達,對于文藝工作者思想等各方面的要求是不變的。

而對于這些問題動畫制作者自然也不能回避。沒有一個既有的文化藝術體系不會引起審美疲勞,正如沒有一個所謂的“情懷”可以被無限地炒冷飯,觀衆的寬容自然也有盡時。即使不會厭倦,另一種結果也隻會是電影水準和大衆審美一起做自由落體。像昆汀說的那樣:“一直給觀衆提供一種電影,沒完沒了地提供一種電影,觀衆當然也隻會看這種電影。”

褪去情懷的外衣,要怎樣創作優秀的動畫電影?如今制作技術硬實力齊備的中國動畫電影是時候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了。日漫青春情感的細膩刻畫,美漫與新美式價值觀大衆化的水乳交融,中國科幻展現中式重工業美學。國漫要走什麼樣的道路,筆者在目前的國漫作品裡沒看到什麼答案,就當下而言也沒有多少願意嘗試思考的迹象。

最後再回到《熊出沒·逆轉時空》,為什麼我罵了半天依舊給出了四星這樣一個不錯的評價?我承認這裡面有很嚴重的情懷分,無它,因為我也确實get到了這種情懷。但這種情懷理應是一個更好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打工人光頭強當然可以變身手持經典電鋸,社畜編劇借機吐槽苦逼日常也未嘗不可,但你要把這當成浪漫想象的創造和對現實議題的探讨,我的評價是不如來看我的QQ空間和朋友圈。這次四星,下次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