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隻覺得這應該是姐姐對妹妹的愛護,颠沛流離裡中國人的守望相助,而不是妓女與學生的交換,不是賤命換貴命。
不管妓女還是處女,“浪蕩”亦或純真,在侵略者的鐵蹄下隻剩家國深仇、俠肝義膽。可這裡面更多的讓我感覺學生們清高又懦弱,妓女們癡而怨。這兩個标簽化的群體和解應當來得早一些,而不是姐姐決心替妹妹赴死時才難得和氣,後續的互動也都是姐姐單向而主動,更顯得這群女孩們仿佛無情無義似的。
電影太注重制造這樣那樣的沖突,太過急切表現這樣的賣點,所以才會有這樣大的争議。
陳喬治的決心與勇氣固然讓人感動,卻也因為表現得太少所以也會讓人有如上“女學生的命就最高貴嗎?”的疑問,如果在此之前他能有一段關于英格曼神父的獨白或者與女學生的互動可能會更合理。
劇本最大的亮點是約翰這個人物非常飽滿,人物邏輯動機和思想轉變都很合理,貝爾永遠滴神!書娟父親雖然出場很少,但也令人印象深刻。小蚊子上車前絕望的呼喊“我不是女學生,我不去”算是神來之筆。
電影裡太多女性受虐的橋段,女孩、女人們,片方以為觀衆真的很愛看嗎?或許這也算是他們的一廂情願吧,或許不是。
四星權當打給那個時代鐵骨铮铮的中國人了,這樣洶湧的血海深仇,我永遠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