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說,這個劇是一個披着紅色曆史劇的青春偶像劇,如此的大爛片真的不應該出現在毛主席誕辰130周年這個時間。從本劇中可以看出,編劇和導演對于中國近代史、中共黨史、毛主席個人的曆史、以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沒有應有的研究,整個電視劇充實着主創自以為是、小家子氣、以及極度低級的想象。說實話,看到這種作品我是極度失望的。

具體的,我談以下我認為問題比較大的點:

1、楊開慧和蕭子升的感情戲

對于這段劇情我有三點困惑:第一、編劇是從哪裡找到的這段曆史的出處?如果有真實的權威出處,我建議編劇可以用合适的方式加以公開。楊開慧烈士是毛澤東主席真摯的愛人和親密的革命戰友,對于這種情節的加入,如果不能表明參考出處,我認為是不可以容忍的。第二、編劇加這段劇情的意義是什麼?是為了說明蕭子升深明大義為了朋友放棄愛情?如果是這個考慮,這和整部電視劇的主題有什麼關系?加這麼一個模糊的、并且可能有争議的情節,就是為了說明“蕭子升為了友情放棄愛情”這麼一個雞毛蒜皮的小事?這真的是紅色曆史劇中的情節邏輯嗎?這明明是青春偶像劇裡經常出現的套路。如果主創們是因為看到近幾年自《戰狼》之後國内的愛國熱情,因此想披着紅色曆史劇的外衣拍青春偶像劇來糊弄的話,這種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

最後加一句,就算主創想寫楊開慧烈士和毛主席的感情如何真摯,也不要用這種狗血低級的片段來寫我們的第一代革命家。這樣行不行:本片中展現了陶斯詠對毛主席的仰慕,能不能簡單描述一下陶斯詠和毛主席的哪些觀點不匹配,以此來襯托毛主席和楊開慧在思想上的契合以及感情的堅貞呢?想毛主席這樣的第一代革命家,選擇伴侶是絕對不會腦子一熱,隻要女生對他好就行了,也不會說腦子一熱,好像就根據自己某種朦胧的感覺,然後糾結了一下就把自己不娶妻的約定打破了。如果是這樣,也太小看我們第一代革命家了。一句話,主創還是太想當然,用拍現代青春偶像劇的套路拍紅色曆史劇,還是關乎毛主席的紅色曆史劇。我不能接受。

2、關于毛主席和他父親的情節

首先,我需要講一下,在毛主席本人回憶中,其父親的形象是他沖破的第一個束縛,是一開始體現毛主席戰鬥精神和獨立精神的經曆。換句話說,毛主席一生戰天戰地,并且拒絕别人灌輸思想,這些特質一開始的體現就是體現在毛主席對于父權的反抗。換句話說,毛主席和其父親之間的矛盾,是新舊觀念之間的矛盾,是毛主席自青年起就具備反抗精神的體現,而不是簡單的男生鬧青春期。結果本片拍成了什麼樣子?不光毛主席和其父親之間的矛盾展現的莫名其妙,尤其在争論焦點上力度不足,關鍵在于,為什麼要加一堆毛主席與其父親和解的父慈子孝的情節?主創不應該用青春偶像劇中小男孩青春期鬧毛病的橋段來套在我國第一代革命家的身上,太小家子氣。

3、對于民國名流人設展現的問題

本片對于民國名流的人設設定讓我很出戲,我舉一個例子,對胡适的展現我認為不合适。本片對胡适一開始的兩個主要橋段,第一個是胡适下課之後毛主席讓其解答問題他不耐煩拒絕(而且片中不光是毛主席提問,圍上去的學生不少),第二個是毛主席修改了他的文稿使得他大發雷霆。要知道,當時北京有句很有名的話:“我的朋友胡适之”,并且從季羨林等人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到,胡适是一個非常随和的,在學生中人氣很旺的青年導師形象,這也是胡适的反動有很強欺騙性的一個原因。對于胡适的描述我認為《覺醒年代》完全是可以借鑒的,珠玉在前,為什麼要自己重新開始造輪子呢?胡适也并不是本片的主要任務呀。我承認毛主席有提過,在北大,教授們和學生們沒耐心聽他一個湖南學生說方言因此拒絕讨論問題,但我認為應該不是本片中展現的這個樣子。胡适就算想拒絕毛主席,也會用更委婉更高水平的方式,而不會用本片中這種低水準、會直接影響其人設的方式。一句話,主創還是太想當然。

4、關于情節的設置和對于馬克思注意理論的呈現

首先對于情節的設置,本片前期花了大量篇幅描寫赴法學生在北京的種種瑣事,還穿插了很多,比如北大圖書館買到了假書這種奇奇怪怪的情節。這些情節會極大稀釋本片應該體現的内核心,即:毛主席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以及毛主席和馬克思主義在那個時代下為什麼能。所以,情節上應該着重展現當時的中國現狀、毛主席的困惑在哪裡、毛主席為了解決這些困惑做出了哪些努力、毛主席為什麼最後放棄其他思想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毛主席是怎麼把馬克思主義付諸實踐的?而本片首先在情節上,放了大量根本無關緊要的情節,然後在一堆沒有關系的情節中突然插入毛主席有了什麼什麼觀點,好像毛主席突然一瞬間就頓悟了。。。這是在搞什麼嘛。。。為了避免假大空,我舉一個例子。

在本片中描述毛主席放棄赴法留學名額的時候,說到毛主席放棄赴法名額是因為他認為在中國搞社會研究對中國更有利。這段表述本身沒有問題,也是正經黨史中的内容。但我要批評的一點是,這段情節之前,至少一集到兩集,并沒有在情節上講清楚是什麼讓毛主席改變了這一想法。這就是本劇的一大問題:在情節上青春偶像化,在理論上耳提面命化。具體來說,就是首先在情節上用一堆根本不重要的情節占據空間,然後關鍵節點上突然背課文一樣地念一下黨史的理論内容,對觀衆進行耳提面命的說教。有可能在主創自己心理,這些黨史理論,這些曾經付出過無數仁人志士鮮血的寶貴的理論經驗,本來就是不重要的吧。

5、情節的細節問題

服化道好像說的過去,但我需要說明,我國影視行業發展到今天,一個講究的服化道設計已經被工業化和産業化,因此在現在,服化道不應該成為誇獎一個影視劇的标準,原因無他:這是他們需要做到的最基礎最基礎的事情。而且影視作品的重點在于作品本身,當作品本身的情節演繹等環節足夠優秀,一定服化道的瑕疵甚至是可以被原諒的(比如我國2000年代左右的很多優秀電視劇,服化道出現了一些錯誤,但是不會影響他們是優秀的作品)。

但是情節的一些細節讓我很出戲。我說兩個細節:《覺醒年代》中,毛主席一進北大圖書館幫李大钊幹活的時候,毛主席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是非常自然地把袖子和褲腿撸起來。這種細節,我認為在本劇中做的是不到位的,讓人感覺真就是一群現代人在穿着之前的長袍馬褂在演戲。第二、毛主席那個時代,說話不一定,但是書面語一般是半文言半白話的。《覺醒年代》中甚至對于人們日常以及演講論戰時都進行了半文言半白話改編,以營造這種特殊的“民國感”。在這一點上,本劇現代化的表述讓我很出戲,比如毛主席跟楊昌濟說:“老師您還在糾結法國的事情啊”。。。

先寫這麼多,總體來講,這個劇讓我很失望。我是懷着對毛主席極高的仰慕才觀看的這個電視劇,但是其中的演繹讓我看出了主創的想當然,沒有敬畏心。在有《覺醒年代》《功勳》這樣高質量作品珠玉在前,本劇是整個紅色曆史劇題材作品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