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出走的決心》,雖然得分很高,但并不成功。

影片不但沒有拍出蘇敏所受的家庭暴力,反而呈現的李紅是一個更年期女性的症狀,突然而來的崩潰,失控後的自殘,甚至李紅的“出走”,是在丈夫得到獎牌和女兒升職慶祝的歡喜中而做出的決定。難道李紅一定要在親人的開心中凸顯自己的哀怨,以至于象一個賭氣的孩子,拿起行李離家出走,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嗎?

電影拍出之前,新聞中的蘇敏是因為忍受不了丈夫的家庭暴力才離家出走,這是可以理解的,作何家庭暴力隻有零次和無數次,因為一次家庭暴力選擇離開婚姻,這是合情合理的。

但電影《出走的決心》卻似乎并沒有為這個“出走的決心”拍出必要性。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簡單浏覽了一下豆瓣,周轶君的《第一人稱複數》中也對此片有一個讨論,她們讨論的是影片中沒有給男性一些應有同情,對影片中的女兒角色給予否定的評價。把李紅生命中的不如意歸集為丈夫和女兒的雙重壓力,我覺得這種評價對女兒和丈夫是不公平的,對男性沒有給予同情,雖然是電影的缺陷,對于抨擊女兒和丈夫的評論,更是不能贊同。

雖然也被部分情節所打動,比如女性的困境,和面對生活的無奈,還沒來得及享受人生的夢想就已經在生活的瑣碎中變老了。這是現實存在的,可能每個人可以從這些無奈中找到共鳴。可是這些困境和無奈不是家庭造成的,或者不是丈夫或女兒造成的,是生活點滴的日積月累,丈夫做錯了什麼?他的自私和冷漠還有對妻子的冷嘲熱諷?影片中孫大勇最不可容忍的是下雨時不顧妻子,自己打傘走在前面,但這樣的冷漠也不是一開始就存在,而是生活讓雙方走到這樣的關系上來。

孫大勇是李紅在家人的反對中執意的選擇,他們在相識之初,孫大勇沒有這樣油膩,對李紅也是體貼和溫情的,後來孫大勇的變化能不能說也是李紅給予的呢?在作何兩個人的關系裡,都是有互相的作用力的。 在這種婚姻關系的電影中《革命之路》拍得最好,溫絲萊特和萊昂納多都演出各自的無奈,影片的呈現并沒有一邊倒地指出是其中一方的錯誤,這就是好電影的存在,是有邏輯和現實存在基礎的。

再回到《出走的決心》,李紅沒有工作不是孫大勇造成的,沒有收入能力是現實的存在,孫大勇一個人負擔一家人的生活,這種不易是需要李紅給予理解的,現實就是這樣,有一元錢,買花就買不了饅頭,買饅頭就少了浪漫,選擇哪個?悲劇不是哪一方造成的,是生活本身。沒有收入就要容忍沒有收入的卑微,生活難道不是這樣殘酷嗎?哪有愛情是不建立在衣食住行上的? 生活中也是需要彼此平衡互相需要的,當一方覺得另一方無論情緒價值和金錢價值都沒有的情況下,就隻有保姆價值了,保姆價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維持家庭的幸福和快樂的,前提是維持家庭的快樂而提供保姆的角色并不覺得委屈,這也是要有愛的前提為基礎,而李紅或者蘇敏并不喜歡這個角色又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突破這個角色,直至開車離開婚姻才找到了突破的途徑。

張越在《第一人稱複數》的節目上說:最可恨的是李紅的女兒,和孫大勇一起綁架了李紅的生活。

如果這也是電影導演意欲為之的表現,就更顯得電影的稚嫩,難道李紅長長的一生中,有幾十年的時間可以走出自己的藩籬——偏偏是女兒要升職,要生孩子,要帶孩子的關鍵時刻才有出走的決心而被女兒攔下的嗎?這未必也太牽強。

影片中有幾次家人的開心必然和李紅的哀怨聯系在一起嗎?李紅未必不是自私的吧?性格中的軸未必不是對家人的傷害。

想起一句話:人和人之間的無能是不一樣的。

可能,以長補短會讓生活以及關系——各種關系——舒适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