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介紹的三個30歲女主角:恩靜,受不了公司氛圍離職後自己拍紀錄片,小獲成功也因此認識了溫柔的投資人,但投資人死了,之後的兩年裡恩靜一直假想和他溝通,在旁人看來是對着空氣說話;寒珠,大學時是校花,結果和一個混混奉子成婚,後來男方提出離婚因為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寒珠隻好工作邊帶孩子;真珠,喜歡名牌包,終于在30歲時成為了名編劇的助理。看着都是有問題有缺陷的人生。

第一次知道拍電視劇不僅僅是演員,背後還有編劇和導演,他們的地位遠高于其他工作人員。遇到可行的劇本後,導演要找到制作公司拿到預算,編劇要繼續寫下面集數的内容,和導演一起修改;導演要敲定拍攝導演、美術導演和音樂導演,還要找拍攝借鑒的影片;然後才是确定演員,即使是演技好的小演員也不能當主角,要不然配角很難找大咖,大咖是流量的一個保證……也才知道,導演真的就像老媽子一樣,劇中的房間場景、打鬥動作、演員走路時穿過的馬路數目、早中飯吃什麼、送的花是塑料包裝還是紙質包裝都要決定,拍戲時能看出來演員的表情是真實展露還是裝裝樣子,怪不得導演總會獲得最高的贊譽。

編劇可能會先寫完10集的劇情,正式播放後根據觀衆反饋進行修改,即使時間很緊半個月也可能一集都寫不完,普通的台詞要去掉,老套的場景也不行,導演覺得不行還要重寫,電視劇太好了觀衆感慨“已經15集了好舍不得”,編劇想着終于解放了。

編劇問導演“為什麼很多電視劇後半部分都那麼松散”,導演說就是因為在趕進度啊,導演說想到了一個好方法讓電視劇不會前面那麼緊湊後面那麼松散,可以說是劃時代的電視企劃案,“這部電視劇我們從頭就開始松散吧”。

沉浸在愛人去世兩年裡的恩靜終于去看心理醫生了,心理醫生問恩靜最近和(去世的)愛人交流怎麼樣,恩靜說不太開心,“那就吵一架吧”。但活着的時候沒吵過架,“那這次就認真吵一次架吧,明明是他的錯誤為什麼都是恩靜來承擔呢”。醫生不像一般人會勸恩靜他已經不在了盡快走出來吧,也不像朋友默默守護着恩靜,而是和恩靜一樣,相信愛人沒離開,[我理解你的痛苦願意和你一起想辦法來承擔],恩靜最後終于可以坦蕩面對男友的離世。

真珠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真珠母親把村裡的老朋友都叫上在工作室慶祝女兒成功當上了編劇。寒珠遇到了一個好領導,喝醉酒後告訴領導自己希望成為她這樣的人,擡頭看到領導哭着說“(客戶)究竟喜歡什麼啊,要不然請他們吃韓牛吧”,“為什麼韓牛那麼貴啊,該死的韓牛”,看着鎮靜理智的領導也會崩潰啊。

剪輯也是跳躍式的,事情發生了—主角回憶—想象—正在發生的—回憶,要結合劇情才能看見哪些事情什麼時候發生又發生在誰身上。符合碎碎念的劇情和“松散”的企劃。

幸運的是,恩靜一直喜歡紀錄片畢業後在拍紀錄片的大公司工作,離職後自己拍的紀錄片也賣得很好,每部紀錄片的票房都很高;寒珠很喜歡公司的領導,即便要常常處理簽了合同卻不願意合作的演員脾氣,也跨級升了室長;真珠夢想成為編劇想買很多名牌包,也成為了可以被名導演找着合作的編劇了。30歲過後應該還是晚上一邊吃泡面一邊擔心體重吧,和現在一樣,時間好像流動又好像凝固了起來,好像變得更好,好像沒有變化,懷着對未來美好的希望是最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