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集把我氣着了。從讓兩個小兇手互相指控,一步跳到了判刑,跳過了推理兩個孩子各自到底做了什麼的過程,令我懷疑編劇是不是不太會寫破案,就用煽情來拖時間。

但我還是看完了,後面涉及推理一樣單薄。沈法官每次找到案情突破口都是靠自己在腦内意淫出聯系:比如私立學校試題洩露案,她從部長的慌張、部長家的合照裡推理出部長兒子就是漏網之魚。且每次翻案的關鍵證據都是靠相關人士陳述:比如集體性侵案,找到小流氓的前女友,前女友毫無障礙的和盤托出了,已經關進去的小啰啰也從頭到尾全招了。這他媽也太容易了吧!

懸疑劇這塊兒是韓劇鎮國之寶了,從誰都知道的《秘密森林》《Signal》到真的應該火的《怪物》(2021版),那個物證的逐步揭開,缜密到讓你感覺到一種近乎受虐的爽感。相比之下,《少年法庭》最可圈可點的不是懸疑,是觸及了韓國“嚴肅”劇集這個門類裡面從沒有觸及過的一塊社會沉疴。

曆年來,财閥壟斷、貧富差距、公權力的腐敗,這些話題在韓劇裡翻過來覆過去的講,演正派的演反派的永遠是那幾個人。《少年法庭》不僅觸及了一個新領域的問題,還做到了解剖它的層次:刑罰本身的年齡界線,檢方的不作為,對身兼受害者和加害者的未成年人的保護,被夾在政府、民衆、家長之間的私人更生機構……社會問題不單是正與邪的較量,是機器的每一個環節都出了差池,最後吐出了一個怪物,沒人願為它負責,才怪到人性上。

看評論裡有人說它“薄”。是薄,但這也就是Netflix制韓劇的尿性:集數少,爽點多,短平快,在有限的時間裡把信息點duangduangduang地倒給你。

不過我想它在豆瓣上高分的原因應該更簡單:我們想看到點嚴肅社會批判内容,都得上些邊角會彈出澳門賭場性感荷官廣告的小破網站;想談點自家的問題,都得借用談人家拍的劇,春秋筆法一下。他山之石,攻不了玉,盤着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