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壬辰倭亂和丙丁虜亂的連年兵燹,17世紀的李氏朝鮮不可不謂民生凋敝。同時在李朝理學興盛、排巫抑佛的政治壓制下,原本全羅道的世襲巫俗為了謀生,開始轉向娛樂性付費表演的探索。此後,這種源自賤民階層、被後世命名為“盤索裡”的藝術之雛形,如同漢江春水般漫過全羅南北道與忠清道的阡陌之間,最終在18世紀末彙入漢陽、開城、平壤等市廛之間。乃至出現了兩班貴族“設帳邀唱,以為雅事”,王室召演而獲殊榮的繁榮景象。
到了19世紀下半葉,一代名唱陳彩仙的出現,如“清響裂帛”般打破了以往以男性親緣為主的傳承模式,成為“盤索裡”曆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進入20世紀初,大韓帝國王室建立了“協律社”,這是由朝鮮人創辦的第一個具有西洋風格的室内劇場。從此,“盤索裡”進入室内劇場,開始了戲劇化的進程,逐漸融入西方舞台劇的元素,形成了一種多人參與的戲劇形式——“唱劇”。這一變革也為女性伶人的崛起提供了契機。
20世紀50年代,女性國劇迎來了黃金時期。此時,女性國劇完全擺脫了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國樂模式,所有角色(包括王子、将軍等男性角色)均由女性演員扮演,形成了獨特的“男役”文化。
然而,在樸正熙時代,女性國劇因政治審查和娛樂管制而被邊緣化。與此同時,電影、電視等新興媒介的普及加速了傳統藝術的衰退,相關曆史記錄大量遺失,“銀幕吞噬了舞台,政令絞殺了清音”。
如今,盡管女性國劇已不複往昔,但新一代的盤索裡藝人和國樂人依然在傳承韓國傳統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摸索、融合與創新。盤索裡藝術将繼續讓千百年後的人們流下熱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