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的片段簡直是爸媽日常吵架的真實還原。看李紅前半段真的氣得我不行,但是又會覺得這确實是媽媽的日常生活。被瑣事擊垮,被丈夫當血包。
她的一生已經等待了太長時間了。
看這部電影會一直想起《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裡談到的内容。在傳統的社會分工中,女性隻負責社會工作的B面,即家庭事務。可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女性同時支撐起A面的工作,即謀生、工作。孫曉雪就是一個在A、B面中輾轉穿梭、探索平衡點但失敗的最好範例。
必須要有人為家庭承擔起這些B面的工作。可是事業和家庭怎麼可能兩全呢?
曉雪丈夫的角色,乍一看其實很好,能夠“體諒”妻子,婚後還會記得給妻子買衣服,也偶爾會帶帶孩子。但在李紅沒出走前,他為什麼不做出更多呢?選擇承擔更多呢?反而是順水推舟地吸這個家庭中女性的血。
孫大勇的角色我懶得噴,太典了。
這部電影太多精彩的鏡頭了。曉雪升職後,三人快樂喝酒吃飯,李紅一個人撿乒乓球、腰疼得直不起來。

曉雪大學時勸李紅離婚,李紅說等她結了婚再說。那一幕,兩個人站在鐵門欄後,鐵門欄的陰影照在她們臉上。被婚姻家庭消磨了30年的母親和未來即将墜入此魔窟的女兒,終究隻能“以此身之自已贖換彼身”。以“一命換一命、一身抵一身”的悲痛之為,才能給對方一點點的溫存。

李紅在衆多不幸中唯一的幸運是擁有曉雪。如果李紅生的是個兒子,她可能不會擁有無數個庸常裡被體諒的溫存、被壓迫被貶低時的痛楚被看見、不被理解時唯一的精神和物質支持。

明明已經見證過母父之間三十年愛情、生活的不幸,明白婚姻可能帶來的自由的喪失,但還是願意為了一個“對我好”的甜蜜陷阱而縱身一躍。萬米高崖,粉身碎骨終不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