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老狐狸》,感覺本片似乎比宮崎駿老爺子的新作更适合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個名字。

影片的主旨就是——面對“老狐狸”謝老闆和“老好人”的父親廖泰來,這兩位人生價值觀完全迥異的男人,在最容易被影響的懵懂年紀,童年的廖界會選擇怎樣的人生之道?

...

這是一部拍得沉穩細膩、格調複古的影片,以至于在近年來華語片顯得頗為罕見,美術風格與配樂,觀影的時候都會讓人時不時想到楊德昌侯孝賢上個世紀的那些經典作品,甚至還有某些王家衛的影子在裡頭(經典的抽幀鏡頭)。

電影中九十年代初台灣的時代背景和大家的生活風貌、閩南話對白也讓我感覺很親切而懷舊,似乎在某些早已變得像暈滿霧氣的毛玻璃那樣模糊的童年記憶裡,我也依稀遇到過那些人、那些事,像是走過家門前身穿一襲明豔紅裙的漂亮姐姐、閩南腔調粗魯的中年漢子、踩着自行車騎過出租屋巷子時的夕陽逆光,一些瑣碎的早已遠去的年月。

...

這确實是我喜歡的好電影通常擁有那種隽永的質感。

但如果說它還有什麼不足,大概就是相比前面提到的大師之作,譬如《一一》、《牯嶺街》、《童年往事》等等,少了一點松弛的自然感,從說教式的台詞到演出多少都有種隐約的刻意。老狐狸的台詞雖然經典,但也将劇作想表達的主旨說得太過直白了,在與觀衆的思想交互中缺乏了一些暧昧和讓人解讀自悟的空間。

反倒是劇情交代上,又顯得不清不楚了。幾段人物糾葛到了電影最後也沒有交待完、廖泰來在初戀和漂亮姐姐之間的遊離,華老闆針對老狐狸的計劃,影片開初介紹的股市泡沫對市民生活的影響……這些通通都沒講明白就無聲無息就收場了,雖非本片重點,但還是顯得遺憾。

影片的重點,還是有關于廖泰來和老狐狸的兩種價值觀,他們的存在代表着世間普遍存在的兩種人——

...

一種是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另一種是不在乎别人感受的人,而往往是後一種人可以過得更好。

聽起來很不公平對吧,但這個世界什麼時候又公平過了呢?

現實一直都是這樣,過分在乎他人感受,就連快樂時也不敢過于張揚、生怕刺痛那些不快樂的人,隻會讓自己活得愈加卑微和謹慎,嚴重的,還會終日困于抑郁和對自我的自省;而能從别人的苦難之上無所謂踐踏而過的人,因為不講規則無所限制,往往也能更快地找到成功的捷徑。

古話很早就說過了不是嗎?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或者再換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那些在乎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難真正擁有快樂的,因為他們要替别人承擔起這個世界痛苦的總量。

許多敏感的人,每每看到社會不公道、新聞熱搜上的人間慘事時,也會感同身受地覺得痛苦和難過,為他人的不幸而懲罰自己,但另一類人根本就不會在意,看了也隻會撂下四個大字——“幹我屁事”。

...

盡管老狐狸們也可能會在某些情緒化的瞬間去思考這種人生的價值,甚至也會在晚年時後悔,然後希望通過某些慈善、放生、信仰的行為去彌補被他人孤立後内心産生的空洞,但最終,人生早因為本性而定型了。

是要做個高風亮節、但因為善良而顯得軟弱的人?

還是做隻冷漠無情、能利用别人的弱點的老狐狸?

電影的結局,是廖界同時吸收了兩者,在長大後成為了一隻善良的老狐狸,用圓滑溫柔的方式地對抗這個世界的沒道理。電影裡他的成功顯得有點輕而易舉,但任誰都知道,這樣的結局太過理想化了。

不過即使很理想化,即使我們隻能做到将刀片在丢垃圾時在紙闆裡包好避免割傷環衛工人的這一點點小小的善良,這世界多一些更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多一些“失敗者”的背影,是不是也有可能變得更好一點點?

而你呢?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