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年會不能停!》是2024年開年的國産電影爆款,影片生動翔實的描繪了當代打工人的職場現狀,說出了當代社畜心酸的心聲,上映後引起熱議。影片中不少金句和台詞為影迷津津樂道。
《年會不能停!》劇情主要圍繞主角胡建林(由大鵬飾演)展開,他是一個原本在工廠工作的鉗工,在集團裁員之際因為一次陰差陽錯的機會被調入了集團總部,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名金領員工。這個意外的角色轉變讓胡建林與公司文化格格不入,但他卻因種種原因不僅沒有暴露身份問題,反而還歪打正着地連連升職。與此同時,人事經理馬傑(白客飾演)由于涉及這次“錯調”事件,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而不得不協助胡建林隐瞞真相,并在公司内部進行各種周旋。兩人之間由此産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充滿戲劇性的故事。從普通藍領工人到互聯網大廠高管的身份轉換中,胡建林也經曆了成長與自我價值的重新認識。影片通過輕松幽默的手法探讨了職場規則、人際關系以及個人在不同環境中的适應與挑戰,同時也融入了對現代社會企業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影片為了制造笑料,設置了普通員工和領導角色互換的橋段,在在當今社會是荒誕的,然而在六十年代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創舉,這就是著名的《鞍鋼憲法》。
《鞍鋼憲法》是中國20世紀60年代初,鞍山鋼鐵公司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模式。這一管理模式的核心原則和内容體現在毛澤東于1960年3月對鞍山市委報告的批示中所提出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具體來說,“兩參一改三結合”指的是:
“兩參”:職工參加管理、技術人員參加勞動。強調企業内部民主管理,讓工人群衆參與企業管理決策過程,并鼓勵技術人員深入生産一線,增強工農聯盟和知識分子與工人的緊密結合。
“一改”: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方法。倡導在企業内部進行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打破陳規陋習,提高生産效率和技術水平。
“三結合”:即工人群衆、領導幹部和技術人員三方面的緊密結合,共同參與企業的重大問題研究、決策和實施。
毛澤東将這種源自鞍鋼經驗的企業管理方式譽為“鞍鋼憲法”,并将其作為全國國有企業學習和推行的典範。它反映了當時中國探索獨立自主發展道路,以及在企業管理領域尋求符合國情、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嘗試。盡管在後來的經濟體制改革中,中國企業的管理方式經曆了現代化和市場化變革,但《鞍鋼憲法》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群策群力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企業管理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電影《年會不能停》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人心的故事,巧妙地将“鞍鋼憲法”這一曆史與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相結合,成功構建了一部富含時代精神與人文關懷的企業題材影片,生動展現了鞍鋼憲法提倡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的企業民主管理原則在現代社會的現實意義。
影片中有不少橋段體現了《鞍鋼憲法》精神,主角胡建林原本就是一名工廠技術工人,兢兢業業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年年都是優秀員工代表,對待技術一絲不苟,然而陰差陽錯成為了企業的管理人員,将技術工人的見解融入大企業管理,這便是“工人參與管理”。主角當上領導後在一次經驗交流會上要求企業高管要親自動手實踐,自己做打釘子的錘子,這便是“幹部參與勞動”。還有“一改”體現在影片中主角三人團發現了企業發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沒有逃避,而是有主人翁意識,甯可粉身碎骨也要和集團壞勢力鬥,将企業不合理的問題在年會上提出,一定要改革和剪除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
影片中最大的矛盾便是董事長和副董關于經營企業的理念之争,董事長想要少裁員保住配件廠,但是副董事長為了追求企業發展節省成本想要關廠裁員。其實二者的争論沒有對錯,關鍵看是在什麼立場。這讓我想到了九十年代國企改革,國企原本養了大量鐵飯碗的工人,但是市場經濟的到來加劇企業競争,讓原本臃腫的國企難以為繼,不得不裁員減少開支,導緻大量員工下崗。歸根結底,企業是否裁員是由企業性質決定的,是姓“資”還是姓“社”?
《年會不能停!》中的許多角色塑造鮮活飽滿,尤其主角三人團身上所體現的主人翁精神和創新求變的決心,正是對鞍鋼憲法精神的當代诠釋。導演通過對年會籌備過程中矛盾沖突的細膩描繪,深入剖析了企業管理層與基層員工之間的溝通協作問題,以及如何在尊重專業、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的革新與發展。電影中,無論是管理層的自我反思,還是普通職工的智慧閃光,都充分展示了鞍鋼憲法以人為本、團結協作的理念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總的來說,《年會不能停!》是一部成功融合工業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元素的佳作,它借助影像的力量,讓《鞍鋼憲法》的精神内涵跨越時空,照亮了中國企業在新時代下的發展道路,有力地傳達出對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建設的深刻思考與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