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語課》的迷人在于用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二戰納粹集中營的故事,淡淡描摹出一個熱愛波斯語的黨衛軍軍官克勞斯複雜的心路曆程。
1.多疑。除了用各種方式檢驗假波斯老師的真實性,他對自己的手下也充滿了戒備。拜爾下士為了十罐肉罐頭把吉勒斯送來後,他先隻給了2罐做首付。等拜爾打小報告說那個送來的并不是波斯人,他嘲諷手下收了他的罐頭,還懷疑他的眼光。
2.嚴苛。盡管隻是一個負責後勤的總廚師,對于女助理抄寫的囚犯名單既沒有上下對準,且字迹潦草難以辨認而感到無法容忍,甚至也不允許下屬解釋。這個與他為自己定下的每天學習40個波斯單詞的人設完全吻合,是一個對自己、對别人都有要求的德國人。
3.孤傲。我注意到他與上司交談時,表情略顯緊張不自然,眼神閃躲,話語都不太順暢,但卻始終保持着挺直腰部、半側身的體态,下巴略略上揚,他的内心并不十分瞧得上這個領導,保持着自己的孤獨與驕傲。當指揮官要求他安排好一次野餐的食物,而在野餐的當天,所有人唱唱笑笑,他卻一個人靜靜與群體保持着一定的距離。甚至在大家都開心吃飯的時候,他因為懷疑自己被騙,暴揍了男主吉勒斯,根本不顧及領導與同僚的看法,他心裡并不在乎他們,他最在意的是他自己。
4.孤寂。隻有在用假波斯語時,他才會卸下身上的盔甲,回憶起自己困頓的童年,因為饑餓做了廚師,因為向往快樂而加入黨衛軍,他一直在想希望戰後去德黑蘭開一家餐館,與自己的兄弟重逢。他曾将手伸向吉勒斯的頭發,還未觸到就拿開了,他念念不忘德黑蘭,并且如此用力地學習波斯語,甚至不惜得罪同事與上級,他用假波斯語寫的詩,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我猜想那個他想去找的,檔案上并不存在的,由于他加入納粹離他而去的兄弟,應該是他的同性愛人。隻有孤寂的愛,才會讓人這樣執着和容易被騙。
5.遠慮。克勞斯沒有念過什麼書,也許學曆不高,但是不妨礙他是個有清醒頭腦的人,他并不是狂熱的納粹分子。當領導還在給大家打雞血,讓大家對國防軍有信心的時候,他早就為自己謀劃将來了。等那一天指揮官還在房間裡忙着燒名單的時候,他裡面穿着便裝,外面套着軍官風衣,腰裡揣錢,手持通行證就離開了集中營,去往10公裡以外的機場搭乘飛機就這樣離開了,若沒有後面的假波斯語穿幫,他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塑造納粹軍官克勞斯,是這部電影最為出彩的部分,他的多疑與真誠,他的暴躁與溫情,他的智慧與愚蠢,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豐滿的完整的人物形象,豐富又矛盾,就好像我們每一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