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懸疑題材的觀衆肯定對迷霧劇場不陌生。雖然有口碑不盡如人意的作品,但不可否認的是從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到八角亭、誰是兇手,迷霧對“類型化”的嘗試一直在突破。7.1分的《兇手》之後,架空設定&小衆題材的《淘金》粗粝質感和硬核美學也讓人耳目一新。

“淘金”,二字伴随着美國的發家史,從十九世紀的加州淘金熱開始,在歐美國家,淘金片就一直是影視創作的聚焦點。而“淘金熱”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題材,就在于這種欲望的形态實在是太過于原始。掘地三尺、刨根問底,不用倒手變賣,直接掌握到的就是金燦燦的價值。在這種最赤裸的誘惑面前,貪婪的面目往往不加遮掩。

而我國也有這樣一段淘金熱的曆史,1980年代末,中國西部興起了淘金熱。美國記者詹姆斯·泰森當時報道說,那十年裡,有40餘萬中國農民放下鋤頭,拿起鎬頭,離開村莊,從全國各地彙入“瘋狂的淘金浪潮”。在哥倫比亞南部,阿紫菲律賓南部迪瓦塔山,在巴西亞馬遜原始雨林等等世界各國,因為黃金,人類與欲望博弈的故事時有發生,本劇描繪的就是淘金客們在拱馬國淘金區四木場發生的故事(其實是否在拱馬不重要,對于人性的探讨應該是具有普遍性的,人性不分國家不分地域不分宗教)。

從前幾集看,導演所表述的那些乖張和疏離的東西:神秘的貓頭鷹,奇怪的姊妹嶺,武建超、老撣、阿秋、瑪德堡之間的“河段之争”,給我一種他絕不僅僅是要寫一個血腥的搶奪、撕扯的殺戮,然後一切随着黃土被掩埋的故事,反而有相當多的伏筆,這應該就是他在采訪時候說“淘金是一個寓言故事”。

至于影片的觀賞性,無論是劇情推進,還是場景轉換,都恪守着一種“平均”準則,執着于通過角色的移步展現景觀,外加幾處莎翁式人物對白,是肉眼可見的叙事代溝,卻并不生硬。荒野上扭曲詭異的密林,在河岸上不斷死去的人們,有點小吃驚的是這些居然都是實景拍攝,綜合以上種種,我覺得就前幾集來看,從故事設定、質感風格等方面來講,都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國産拍攝出來的淘金片,雖然更多吸引眼球的鏡頭or劇情都是點到為止,當然他可能受制于種種文化限制或者審查機智。希望導演能把埋下的伏筆都一一展現,“男人戲”那種冒險和沖撞的張力呈現到位,以及結尾更不要爛掉,至少這個開頭我很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