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是女性的烏托邦,這是人的伊甸園。通過無數對照組來構建完美的,人生于世該扮演的社會身份的理想狀态,甚至不惜犧牲其他角色的真實度,有一定的符号化。
這樣真的就足夠了嗎?這樣的完美平衡真的存在嗎?
我媽看完之後感慨自己家庭之幸福,以及在劇中的各種幻視,讓我覺得很可惜的一件事是,即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對同一相處模式的認同也并非一緻。
往大了說,在群體中,即使我覺得生活非常幸福,人際之間充滿關懷,但不代表這種狀态群體中每個人都是滿意的,反之亦然。
因此,在此語境下,一定要提出的是,為了個人的幸福感,不顧他人感受或騙自己有恰當考慮他人,但實質上是在道德綁架他人,極力維系群體而忽視群體中個人幸福感知的行為,是不恰當的。
以上一切都建立在此劇在技術上極精品化,思想内涵成熟的前提之上,這讓文本有了被讨論的意義。
沒有出走者的小巷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