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熱辣滾燙》和《飛馳人生2》一起,粗略劃分到勵志商業片這個類型。從業餘導演轉型套公式交答卷這個角度來看,兩者都是優秀的尖子生,一出手秒掉很多文而不學、自作清高的專業導演,考出了相差無幾的高分。

但是,同樣是商業化+勵志片,兩者最大的區别就是性别議題。無論褒貶,很多影評為了凸顯專業刻意回避這個議題,但這并不是個老套無聊的問題。鏡頭語言也是語言的一種,而語言就是思維和文化,所以沒有不包含意識形态的鏡頭,所以電影裡所有的東西都和這個問題相關。

尤其是,作為主導主演的賈玲的人格給“新”的“一無所知”的關于“女性是什麼樣”這個問題提供了非常好的參考;而韓寒,真是男人中的男人,典型的男人、完全的男人、徹底的男人。

《飛馳人生2》不是主要演員沒有女性,而是你在這個電影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裡放眼望去,連路人都沒有女的。然後醜陋的男人、醜陋的道具和醜陋的建築,一起構成醜陋的場景。這都是具體的“男”。

抽象的“男”在于這部電影的兩個母題——一是夢想與現實的對撞實驗,二是人與機器戰勝自然(這個“人與機器”在電影中是車隊和車,芭比裡的比喻是更有美感的總結,男人與馬)——這兩個母題簡直是幾千年父權制可恨可笑可悲的縮影。

夢想是年輕男人也就是兒子的躍躍欲試,現實是中年男人也就是爹的油膩虛僞和輕浮。

兩者都是令人發指的空洞。甚至電影中的反派,那個葉經理,代指一切想做爹卻做了狗的男人,也可以借“夢想與現實的對撞實驗”這個母題來洗白。男人怎麼會有錯呢?

第二個母題則是完全的視聽效果、鏡頭語言,電影最後三十分鐘的高潮戲,完全是陳詞濫調的公式,但是父權制給每一個人洗腦,所以即使你知道他在講什麼,生理性的心潮澎湃仍舊不受控制,就這麼來了。

賽車手和領航員,是男人的友誼,總結為一種“戰友情”;然後他們開着自己制造的賽車,總結為“機器”或者“馬”;馳騁在天山懸崖冰雹中,這是自然。

但自然不是一個“被戰勝”的東西吧?這種強大的、混沌的、原初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被拟人為“女性”。因為戰勝者是有正義與否的二元化分的,所以高維的自然被降維成“邪惡”,用以代指女性。

反正最後那三十分鐘高潮戲,就給我一種很惡心的感覺。雖然我激動了、腎上腺素上升了、視聽享受了,但這些隻能讓我更惡心。

因為我會在這種時刻覺得自己變成了父權制文化的巴浦洛夫的狗,流着口水。很挫敗,所以惡心。即使自認為覺醒得很徹底很到位,但在這種時刻我會被再次提醒,女性主義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嶄新的巨大挑戰。它不是一蹴而就、一了百了的,而是沒有盡頭的。起碼現在,我沒有擺脫後面的追兵。

所以總結來說,這部電影是從具體到抽象,全方位多層面的“男”。

含男量太高了,真的是太高了。

韓寒蠻有才吧,他以前的電影我都看過,真的進步很多,一些導演的基本功。但是這一切都是讓他進化成一個“更好的男人”而非“更好的人”,而最好的男人也不等于人。

講完《飛馳人生2》來講《熱辣滾燙》,從對比中更可以看出後者的好。

甚至我的感受是什麼呢?毫不誇張,這兩部電影放一起,我會很有信心地覺得——女人拯救世界。

賈玲和楊笠其實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她們很愛笑,性格和氣質其實也很溫柔,并不像很多網上的“激女”那樣具有明顯的攻擊性。

包括賈玲在電影裡的角色,樂瑩,其實從頭至尾都很“溫柔”。

她表層的性格沒有變化,沒有呈現出現在網上很流行的那種營銷号寫手爽文(尤其是過年期間這種文更多了)。按照俗套又流行的觀衆期待,讨好型人格的樂瑩逆襲了,應該一拳打爆這個世界才對。但是她并沒有。她直到電影結尾都是溫和的,笑着說“我不愛吃牛蛙”這種不痛不癢不傷人(男人)的拒絕。

但是我很震撼的一個細節是什麼呢?

就是拳館老闆那個角色。從一個唯利是圖、空洞虛僞的男人,變成一個堅韌又柔軟的人,他才是整個故事中前後轉變最徹底的角色。

用主流邏輯來理解,這是溫柔真誠的樂瑩潛移默化感動了他。但是我原創性的震撼在于,這是一種全新的,屬于女性自己的革命性力量。

我之前看了一本書,《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這幾年來對我影響最大的書之一。電影《熱辣滾燙》帶給我的感性頓悟,佐證了這本書的核心論點。

所有的男性力量,都是“向死而生”的,就像《飛馳人生2》最後那三十分鐘高潮戲份所呈現的姿态一樣。

“活”是假的,是父權制畫的餅。

這本書裡體現了上野的晚期觀點。她認為女性力量是唯一的,也是人類幾千年曆史中從未出現的“為了活下去的思想”,一種生發于平常、瑣碎和無聊的力量。

但女性力量還是一點雛形都沒有的,包括女權主義者也不過是在模仿男人的姿态。我對電影《婦女參政論者》裡“戰争是男人唯一會聆聽的語言”這句台詞印象很深。包括我以前幻想的女性力量具像化,也是蓬勃強壯的肌肉、碾壓性的熱武器、精緻利落的冷兵器……本質上沒有全新的想象,不過借用敵方的素材,師夷長技以制夷。

上野所說的“生發于平常、瑣碎和無聊的力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溫柔妻母以柔克剛嗎?我的想象力太局限了。

然而電影中樂瑩這種性格和《熱辣滾燙》呈現出來的整體風格,啟發了我。

——說是勵志片,但樂瑩并沒有做了不起的事情,她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或者說父權社會意義上的成功。她沒有趁着拳賽結束結婚、找工作、生孩子、送孩子上重點小學……什麼也沒有。她隻是笑着跑向了下一條路,在路燈下前往第二天。

電影中還有很多細節。比如樂丹作為妹妹,自私、潑辣、出軌、離異帶娃、沒體面工作也沒穩定收入……可以說是把男權負面buff疊滿了。但一切都是輕飄飄的,創作視角沒有向觀衆傳遞任何道德職責,就這麼輕飄飄過去了。樂丹是生龍活虎、鮮活生動的,她過着自己的日子,既不被表揚也不被批判。

單就這麼一個微不可察的細節,就是父權的電影史上極難得的。

甚至豆豆、雪琴、媽媽這些小配角,唯利是圖的打工女、喜感的小三、又堅硬又柔軟的媽媽,都是好可愛的女性角色。雖是各有各的毛病,但是都好鮮活好生動。

她們和樂瑩,都是生活和生活中的人,而不是主角配角,正派反派。

這就是女性力量。

這就是女導演。

這就是電影的未來。

這就是藝術和人類的未來。

(我開始上升)

我在觀影前期待不高,因為女權意識比較重的第一批觀衆已經有了一些反饋,說太多不敏感的失權細節,簡直厭女大染缸。但是看完電影我倒是對此有不同觀點。

比如閨蜜搶男友,又比如女學員健身劃水、花癡教練,是一些約定俗成的爛梗,觀衆已對這些劇作模型形成了膝跳反射。

刻闆印象的好處就在這裡。攝入這些信息不需要動腦子,因此可以節省觀衆的思維成本,将主要功力放在核心論題上。

畢竟父權制文化是方方面面的,是根深蒂固的,而電影隻有120分鐘。

所以我看完電影不會覺得賈玲在偷懶,使用這些帶毒的老笑料老模型。她隻是作為一個導演,背後肩負太多資金和人員的責任,有不可避免的迫不得已;另一方面,她已經在可能性裡做到了最好。比如沒有讓一個熱褲吊帶濃妝網紅臉的女演員來演雪琴那個角色。

真的一切的一切都在為男導演鋪路也為女導演設阻。那些巴浦洛夫的狗的套路和模型,簡單粗暴而極其有效。

甚至不易察覺。

比如《飛馳人生2》結尾那段高潮戲,其實就是高海拔拉力賽啊!我說這段戲“男權”肯定會被罵“為了打拳毫無邏輯地強詞奪理”。

但是那些發動機震耳轟鳴的引擎聲、那種腎上腺素飙升的緊張刺激、整個在危險和極緻中追尋意義的觀感……不是父權又是什麼呢?

朋友提出一個性轉的提問:如果《飛馳人生2》這部電影的所有制作人都是女性,女演員和女導演,故事本質變成了“女人和馬”。那這樣,你還會覺得這是一個爛片、還是會罵嗎?

我不假思索:那就是大女主戲啊!

關于這個問題我寫過很多文字了。戴錦華會管“女人與馬”裡的女人叫做“代行父權之母”,而不是女人。它隻是簡單粗暴地複制了父權制暴戾恣睢的邏輯,而非創作了新的邏輯。

不過話說回來,大女主戲是女性主義現階段必須且必要的——笑死,說的我們好像有大女主戲一樣。

如果我們把完全性轉的《飛馳人生2》定義為大女主戲,我們沒有的。

我們隻有《甄嬛傳》。

(沒有說甄嬛傳不好的意思,它的女性角色塑造挺用心的,我願意用一百個許沁換一個甄嬛——我好卑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