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一個很有煙火氣的城市,有很多人說看不慣莫三妹張口閉口都是“老子“,我感覺這個話題,湖北人自己也争議好久,就我身邊即世界來看,周圍即使出國留學回來的朋友,說起武漢話也蠻少說我,都是老子前老子後,尤其是考慮到男主從事喪葬業,這麼說其實還蠻正常的。

看這個電影經常想到我的外婆,“鼻子底下就是路”也是我外婆說過的話。或許因為口音吧,還挺有親切感。

尤其喜歡小文的小哪吒,小演員倔強的眼神和嘴角讓人完全信任了這個角色,也随着她的演繹落淚或者歡笑。

莫三妹的父子沖突也是蠻常見的戲碼,但是還是忍不住受到觸動,這就是中國式親子關系,有話不會好好講,永遠都是吼來吼去。

前面都還挺好的,有哭有笑,鋪梗的痕迹明顯,但是瑕不掩瑜。

但是小文親媽的出現直接導緻電影走向崩壞了,後面整個加速。

莫三妹不經小文養父母也就是好友夫婦的同意、也不征求小文的意見,就在大晚上,把睡着的孩子給親媽,槽點太多了簡直。

接着,父親又去世了,莫三妹像玩兒一樣把父親的骨灰盒從大姐手裡搶走,把父親的骨灰當成煙花放了,也很離譜。隻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稍有了解,那麼就知道入土為安吧。

現在,當然也有把骨灰灑進海裡的或者捐獻遺體的。但是,這是兩套邏輯體系啊,假如不在意遺體或者骨灰最終去往何方,那麼從事殡葬業幹嘛呢?國人或者說東亞文化體系對殡葬的重視,來自于“事死如事生”,這一套東西都是建立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面的。這個結尾簡直了,那莫三妹之前對自己從事工作的感悟,甚至産生的一絲敬畏算什麼呢?

我外婆去世時候的小殓算是我和我媽一起完成的,這些儀式表面上是送别逝者,幫助他們走向下一程,其實,更多給生者最後一次盡孝或者說表達愛意的機會。如果莫小妹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愛,隻能說前面一個多小時都是白鋪墊了。可能導演想要的太多了,難免整個情節有些過火。

看這個電影的時候經常想到《十三顆泡桐樹》,都有種粗糙的感覺,這種粗糙會給人會給人一種粗制濫造的感覺,但是粗糙中又有種真情在。導演或許想講一個好故事,但是過于想講一個好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