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裡那棵白玉蘭今年能開出多少朵呢?蔣先生曾數下過這顆白玉蘭開了多少朵花,這是他對孤獨的解藥,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但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
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蔣先生是孤獨的,六歲那年父親便冷漠的抛棄一家老小遠赴香港,在時隔三十五年後才忽的想起家中這位小兒子,于是乎蔣先生的這三十五個年月便化為了一張冷冰冰的房契,就像是敷衍了事一般,這些日子便這麼一“紙”代過。随後蔣先生十八歲那年,母親也這麼離開了,帶着妹妹逃一般的離開了這裡,這一切就好像早有預謀,蔣先生,一位男孩的童年與青年,便就從父親與母親的抛棄中匆匆開始“這世界上命苦的人很多”蔣先生自己這麼說道,那影片中的蔣先生算是命苦的人嘛?作為當時少數的資産階級,蔣先生的生活一定是相對舒适美好的,“人活在世界上,得到了這樣就得不到那樣”蔣先生度過了不愁吃喝的一輩子,但他也在十八歲之後再沒有得到一點來自家庭的溫暖,在我們看來片中的蔣先生總一副不急不慢的樣子,說話也總是“頭頭是道”但仔細的思考這些“金句”與“名言”哪一句不是蔣先生用自己人生六十年品出來的呢,蔣先生的痛也是實打實的,在我看來蔣先生是命苦的,但蔣先生磨練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如《百年孤獨》中,“歲月流逝,他卻永遠停留在天真浪漫的童年,對各種人情世故越發排斥,對一切的惡意與猜疑越發無動于衷,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單純的現實世界裡。”我覺得是很符合的,孑然一身,不在乎清貧與福貴,簡單幾位朋友,不結婚不生子,守着這麼一所承載一生的老房足矣。像那棵白玉蘭一樣,就那麼立在那裡,見證人生的一年又一年,不問世事,獨善其身。
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
蔣先生是念舊的,但影片中的蔣先生不承認自己是念舊的,不會懷念這裡,也不會去想之前發生的事,即使在離家前一天,也是說在考慮後半輩子剩下的日子怎麼過,但影片中處處都體現了蔣先生的念舊,首先從那去不掉的“小資産階級”的毛病,“老闆是不幹活的”雇傭的博士碩士為他幹活,這些舊時代的觀念依舊牢牢地存在于蔣先生身上,也許是思想的根深蒂固,也許是不接觸社會,這些思想的存在竟不知是可笑還是悲哀,最後留下一句“蔣博士遇到姑奶奶,沒轍”來表達自己憤慨,再者在搬遷前些天,喝了點酒後,無力的踢打物品,像是在和這所房子裡過去的自己告别,又像是想要擺脫被束縛的自己,“再見吧,我的房子”“再不回頭了”這些對房子的恨,便是蔣先生念舊的最好證明,三十五年了依舊揮不去的是記憶。
此“後”怎麼解
中國人是不分“前”“後”的我覺得就像影片中的蔣先生,一生都奉獻到了這座房子,這裡像是他自己的“桃花源”在這裡看白玉蘭花開花落,以後的日子長這呢,離開了老宅的蔣先生,此後怎解?是否能在此後感受到家庭溫暖,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别人的苦難才是你的藝術源泉,記者梁子很好的抓住了這一點,讓我們了解到了這樣一位“小資産階級”被時代抛棄被家庭抛棄,在小宅子中遭受精神苦難的-蔣先生。
院子裡的白玉蘭今年開了多少朵,你還知道嘛?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