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斯本丸沉沒》是我在影院裡看的第一部紀錄片,在看這部紀錄片之前我粗略地看了一些評論,很多人都說自己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泣不成聲,我當時心想,有這麼誇張嗎?
電影的線索很簡單也很好理解,一個導演,聽說了裡斯本丸的故事,決心去尋找和它的沉沒有關的真相,他們先是開到相關的海域,用聲呐檢測出了沉船的遺迹,接着就踏上了尋找曆史真相的旅途。 導演組輾轉找到了香港的相關曆史學家,聯系到了裡斯本丸上戰俘們在英國的所屬機構,甚至在BBC上大幅刊登廣告,來找尋裡斯本丸的幸存者,他們聯系到了兩個仍在人世的白發蒼蒼老态龍鐘的幸存者,一個仍然居住在英國,一個定居在加拿大。通過他們和其他裡斯本丸上戰俘家屬的叙述,我們能窺見裡斯本丸沉沒的過程。
從名字來看,裡斯本丸是一個日本名稱,它是一條日軍的貨船,在這條日軍貨船上載有一千多名即将被運往日本的戰俘,它從香港出發,經由東海、黃海,繞過朝鮮半島而最終抵達日本。日軍用貨船運送戰俘,但是并沒有在船上做任何的标記,這本身是違反《日内瓦公約》内容的。當船隻走到浙江省附近的海域時,在附近海域巡行的美國潛艇發現了這艘貨船,并且發射了四枚魚雷去打擊這艘貨船,最後一枚魚雷擊中了貨船的尾部。日軍逐漸撤離裡斯本丸,在撤走之前,他們講載有一千多名英軍戰俘的貨倉封死,并拖拽船隻到中國大陸附近的淺海區域,但拖拽的繩索斷裂,他們最終也放棄了這個計劃。
裡斯本丸裡的英軍戰俘奮力逃生,但迎接他們的是日軍留下的敢死隊的子彈,但在絕境中英軍冒着槍林彈雨,解救船艙上的同伴并打死日軍留下的幾個敢死隊成員。
僥幸離開戰船的英軍并沒能完全平安,在海中他們遊向趕來的日軍船隻,等待他們的不是救援,而依然是子彈。這時突然有人抓住了一個英軍戰俘,本來這個戰俘覺得自己重新落進了日本人手中,但這個時候等待他的确是來自陌生人的溫暖的善意。浙江舟山漁民冒着生命危險在大海中撈起了三百多名戰俘,并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給他們食物和居所。但不幸的是,這些戰俘不久後又被日軍俘虜,僅有三人逃脫了日軍的搜捕。重新被日軍俘虜之後的戰俘們又踏上了去日本的旅程,并且度過了人生中相當艱難的一段時期。
有些單位會組織大家觀看這部電影,但紅色題材隻在電影中占據了一小部分。電影從客觀的視角出發,以冷峻的視角刻畫了戰争帶給人的創傷,戰争沒有受益者,戰争中也沒有幸存者。裡斯本丸的船長在戰時隻能答應無條件服從軍隊的命令,作為船長,他本應保護在船隻上的人,但是卻成為了奪走船上數百人生命的劊子手。在軍事法庭上,他直言自己對船上死去的英軍深感抱歉。潛艇上發射魚雷的機械師,在自己的生日當天擊中了日軍的船隻,友人發來的生日賀卡上表達了對他這一功績的祝賀和贊美,但是當他聽到被自己擊中的船隻上有上千英軍戰俘時,他的職業生涯隻能結束,而且患上了創傷應激綜合征。
戰争中也沒有幸存者。影片中有兩個幸存者,其中有一位講述到自己在裡斯本丸去世的好友時仍然忍不住悲傷,在講到當年的細節時,他一直在扣手。有的幸存者半夜的時候經常驚醒大叫,有些幸存者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暴力,有的幸存者在自己的孩子說出“餓死了”之類的吐槽話語時大發雷霆……戰争摧毀了人,戰争改變了人,戰争中沒有幸存者。親人的逝世給家人留下的是難以愈合的傷疤。多年之後裡斯本丸遇難者的家人在講述起自己幾乎是從未謀面的父親時一直在哭泣,忍不住得悲咽。
戰争改變了人,戰争摧殘了許多美好的東西,留下了無數缺憾,但同時在這苦難中,人的一些高貴品質也展現地淋漓盡緻。在船底大家陷入絕望中時,最高指揮官說,即使我們要死,我們也要死得像英國人一樣。在大家都争先恐後走上求生樓梯時,有人站出來維持秩序,在所有人撤離之後,他還重新返回船艙安慰受傷的戰友,在抵達日本時,很多戰友患上了白喉,他主動去照顧患病的同胞。在三号船艙的船員喪失逃生的希望時,從波濤中,從船艙底部,傳來了合唱的聲音,那是他們平靜且勇敢地走向死亡的哀樂。
看電影的時候有一些情節讓我潸然淚下,有一個戰俘在被壓往香港之前給自己年僅五歲的弟弟寫了一封非常簡短的信,信的内容也非常簡單。他說,你要好好照顧媽媽,她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這封信被弟弟裝在錢夾裡數十年,有陳舊的折痕。信的内容非常簡單,但承載的卻是一個哥哥對家庭,對母親,對弟弟最沉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