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被流放到厄爾巴島的拿破侖在親信的幫助下秘密集結軍隊,在法國南部的儒安港登陸,一路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礙,被法國百姓和前來迎擊他的軍隊歡送着,送到了巴黎。

那個著名的辱法笑話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來自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陸。”
“不可明說的吃人魔王向格臘斯逼近。”
“卑鄙無恥的竊國大盜進入格爾勒諾布爾。”
“拿破侖·波拿巴占領裡昂。”
破侖将軍接近楓丹白露。”
“至高無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達自己忠實的巴黎“

而在這之前,拿破侖因為遠征俄國的慘敗葬送了40萬士兵的性命,而當時整個法國的常規部隊差不多就是80萬人。

一場大戰把法國一半的兵力折進去了,整個法國,從百姓到軍人,看見他回來了不恨他,還擁護他做皇帝。

為什麼?我問問各位,我問問不了解法國曆史的各位,為什麼?你們想想一個人到底做了什麼,能在犯下這麼大錯誤的情況下還被百姓擁護?

不就是因為,波旁王朝太欺負人了嗎?不就是因為歐洲那幫子封建君主太欺負人了嗎?能好好過日子,誰願意玩命打仗啊?就好像今天的巴勒斯坦,難道巴勒斯坦人不想天天坐在家裡,喝着可樂吹着空調,在網上指點江山?他們辦不到啊,以色列天天拿炸彈轟他們啊,他們能怎麼辦?隻能打啊。

尤其讓我惡心的就是那個熱評,什麼“法國軍隊約瑟芬都不重要,三百萬那個數字才是唯一重點,成功彪炳的背後是一望無際的死人堆。”

你們覺得他說這句話是為了那些死去的人惋惜嗎?不!他覺得那些人去打仗都是傻逼,好好的日子不過給拿破侖當棋子,最後成了死人堆。他大概覺得隻有他是大聰明,要打仗了他肯定躲得遠遠的,事不關己高高挂起,他恐怕想不到,回到波旁王朝,他大概率會在大饑荒中餓死。

我不僅想問問各位,我還想問問那個拿破侖劇組的所有人,包括編劇,包括導演,包括演拿破侖的那個小醜,他們想過這些嗎?他們沒有!整個劇組就是一群文盲,小醜,以為是的凡夫俗子,整個電影都透着一股子爛俗味,俗!俗!俗透了!

真難以相信,要是曆史上的拿破侖是電影裡那種陰沉,缺乏自信的形象,還會有多少人願意追随他?還會有多少人願意推舉他?一個敢在戰場上丢下軍隊當逃兵的将軍,恐怕早就被嘩變的士兵給殺死了吧。

所以說,反動派為什麼叫反動派?因為反動派從來不敢說實話,他們不敢把曆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原原本本,明明白白地講給大家聽,然後讓大家自己評理。反動派隻敢造謠,扭曲曆史,春秋筆法,含糊其辭。他們明白,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隻能靠撒謊來實現。

這部電影,矮化,醜化拿破侖,本質上就是否定曆史,否定革命,否定法國人民在波旁王朝統治下的苦難,否定拿破侖對維護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成果的積極意義,這片子就是一部反革命大片,雷德利·斯科特就是個反動派。

這電影在豆瓣居然能有6分的評價實在讓我出乎意料?豆瓣不是文青聚集地嗎?豆瓣的文青不都是自诩自由派嗎?怎麼在這裡表現得又庸俗,又無知,又對這種否定自由主義的片子打高分?難道文青和自由都是假的?都是念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