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份得知的這部電影,直到2024年3月10日一天之内兩次觀看、兩度落淚,以至于想要寫一點個人想法記錄一下。
縱觀華夏曆史乃至世界的曆史,用姓氏來命名的詞語少之甚少,任何兩個不同的姓氏拼湊起來都是格外蹩腳,綿延下來似乎也隻有“李杜”“朱毛”這種震古爍今的大牛有這個資格。但是在一千五百年前的東晉時期,有一位沒落世家的秀才和一位嬌憨的大家閨秀讓世人銘記了一代又一代,這便是梁祝,以至于梁祝本身成為了一個凄婉的代名詞,念及歎惋,思之淚流。有人說,梁祝是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我是不認同的,一個虛構的話劇人物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和“彪炳史書”的先輩相提并論的。
似乎有點矛盾,一方面梁祝的主人公好像是平凡的大多數,一方面我又覺得他們配得上彪炳史書。思來想去,我認為,在封建曆史下,抑制感情的中國人能夠誕生如此可歌可泣的故事本身就是偉大的。電影結束後,我看到這樣一個評論---“天下都是祝英台,又有幾人梁山伯”,我同樣是不認可的。查閱了多版本的梁祝故事聯系徐克導演的一版,以我後世人世俗的考量,在梁祝之間,我更為欣賞祝英台。祝英台在時代洪流下沒有被聖賢書所控制,沒有被高官權貴所折服,打破禁戒,以身殉情于一個官小如鬥、家族沒落的窮小子,這需要多麼純潔的感情?
有人說梁山伯有抱負、踏實肯幹,但就算他窮盡一生,又怎能比過權勢滔天的馬家,亦或者電影中從未出現的,但是顯而易見的會受到貴族優秀教育的馬家少爺馬文才?就以徐克導演這版,其實後面梁山伯是釋然的,他知道自己鬥不過上級、鬥不過财富、鬥不過社會,他所踐行的隻有提親的諾言,他也對現實感到無奈,所以他勸說英台去認清現實,這也是無數男人的現實。但是祝英台勇敢的提出來了私奔,她願意為了相處僅有半載的同窗,抗拒父威,放棄利祿,這便是女性的浪漫。
結局是顯然的,梁山伯被祝家家丁打成了重傷,郁郁而終,這也是很多故事的結局,但是從電影中我們看到,梁山伯一沒有給祝英台寫出祝母期待的信,二要葬在英台送親花轎的必經之路,這兩件事是不是有些關聯呢?有言道:生不能同床共衾,死亦同茔而眠。是不是在梁山伯感到大限已至的時候,就想要祝英台也去殉情呢?如果按照這樣的角度,我看到了梁的自私、祝的偉岸。
當然,這隻是作為一種世俗的眼光,也許在兩者私定終身的時候,就已經情投意合、心有靈犀。所以,徐導在英台閱信時,頻繁切換鏡頭,劇情也開始走向催淚的高潮。不得不提到祝父和祝母就擡轎的路線起的一小段沖突,“我是靠父威逼她上轎的”,在這裡,最為感同身受的其實是祝母,徐導借大師口中的單姓女子,何嘗不是在描繪理想和現實,又何嘗不是在批判“朱門對朱門 竹門對竹門”的現實?可想而知,在英台香消玉殒之後,祝父肯定也不會有絲毫的愧疚,甚至遷怒于長貴和小靈子,但是旁觀者清,所以梁祝傳了一代又一代,有了一版又一版的梁祝。
徐克導演刻畫的大師,是門外人,但是也是局中人。第一次見祝英台,大師隻道面熟,三言兩語,大師已知是英台是舊愛後人,大師若真灑脫,斷不會脫口而出上虞單家,也不會在棒打鴛鴦之時登門拜訪,大師最後放飛的蝴蝶,想必也是對舊情的解脫。刻畫的祝母,其實也是介于理想與現實的無奈的形象,如果祝母是完全冷酷的,她完全可以在梁山伯第一次提親之時,将其閉之門外,但是因為她的身不由衷,她又不得不在兩人約定私奔時反将一軍。
徐版梁祝,甚至沒有出現一次馬文才的身影,歸因,這不隻是家族的決策,更是個人反抗群體、反抗時代下的悲劇。梁祝更是銜接全片的歌曲,梁山伯初次撫琴,全無思緒,到心疼祝英台罰站時經由心肝脾肺腎的迸發,是梁的《梁祝》。而祝的《梁祝》,則是曲未成情已至,曲成而人已不在的痛徹心扉,于是就有了盛裝之下的披麻戴孝,就有了咬破指尖的墓碑題名,就有了死亦同穴的曠世佳話。

無言到面前

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

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

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雙雙飛過

萬世千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