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大門》一直是我心中最優秀的華語青春片,沒有之一。

于本人而言,這部電影最成功的莫過于切入角度。華語青春片無外乎都在講述男女主青澀的懵懂愛情,部分帶有堕胎情節的更是爛俗,但這部影片特有的主題從立意層面便成功讓其從這一堆華語青春片中脫穎而出,這個主題是青少年的性取向探索與自我認同。雖然這個題材放眼整個世界電影市場并不算特立獨行,但放置于東亞青少年成長背景卻是有其重要存在意義——東亞傳統文化之中青少年的主題包含學習,與父母的沖突鬥争,愛情的萌芽等等,但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在青少年時期正确探索自己的性取向;這便是藍色大門的開場基調。
這個故事雖然表面上關乎愛情(畢竟驗證了那個爛梗“彎女愛直女,直女愛直男,直男愛彎女”),但似乎觀衆觀影完畢後的第一直觀感受并不會認為這是一部愛情電影。雖然在電影中,張士豪一直在追尋一開始就是個誤會的初戀,林月珍對于張士豪的迷戀更是近乎癡狂與變态,孟克柔一直守護着阿珍,但這些關系并未讓觀衆共情到愛情本身的動人,因為這幾段愛戀中竟沒有一個雙箭頭;直觀感受到的,隻有孟克柔本人的掙紮與迷茫。“我總以為過了和男生接吻那一關,我就不是同性戀了” ,我相信這句話擊中了許多少女少男的内心最深處 ,想要證明自己“正常”或者試圖扳正所謂的“錯誤”,卻最終明白這一切早在那一次心動過後就已經注定。後面有的自我洗腦不過是假裝的社會認同。學會自我認同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那麼采用一些笨拙的辦法,可能才是尚未強大的青少年面對難以啟齒的困難時能夠選擇的唯一路徑。

當然,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讓無數觀衆反複欣賞,其配樂與調色也功不可沒。我常常在夢裡都能想起《藍色大門》裡多次出現的那陣鋼琴配樂,好像在每一個充滿蟬鳴的午後,即便燥熱充斥全身也能享受一絲甯靜。色調上,電影裡最常出現的色調是黃綠與藍黑,分别運用在白天與黑夜:白天的黃綠色調用來展現夏天特有的生氣;黑夜中的藍色調則出現在泳池、體育館男女主的同框鏡頭中,配合着窗外皎潔的月光,仿佛青春就是這樣純淨的不染一絲惡俗。

故事的最後,三人最後的青春愛戀也都無疾而終,但大家都收獲了對未來的期待與展望。但現實生活中哪裡有那麼多撕心裂肺與相守甜蜜的青春愛情故事呢,或許失落之後的怅然與遺憾才是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