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集短短二十餘分鐘,講述的就是一個“抉擇”。
故事開篇發生在1926年中山艦事件後,兩黨矛盾激化之際,蔣校長通過器重的學生許之舟向黃埔學子下達命令:不允許有跨黨分子,一經發現則逐出軍隊。
蔣先雲何人?黃埔軍校一期生,黃埔三傑之首,入學以來多次拿到文武第一,是蔣校長極為器重的學生,文韬武略的将相之才。當時的蔣校長已是國民黨之中心人物,跟随蔣校長則高官厚祿唾手可得。校長多次挽留,曾經的好友也多次挽留,他卻堅決于高官厚祿與革命之中選擇革命。
蔣先雲問:“我們革命的目的,隻是為了個人前途嗎?”
蔣先雲講:“高官厚祿非我所求,你才應該想想,身為一個軍人,如何才是真正的為國民利益考慮。”
蔣先雲講:官,可以不做;革命,不可不革!”
于是他第一個站出來退出國民黨,他的抉擇就是理想和信仰。故事的結尾定格在24歲的年輕臉龐上,但曆史上的他在故事發生後一年就犧牲了,年僅25歲。
二、
編劇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多次選擇插叙手法。
蔣先雲淋了兩場大雨,一場大雨是兩年前與許之舟在拔旗山訓練場的競争,彼時他倆是賽場上的競争對手,卻也是并肩作戰的戰友。在比賽的最後一刻,蔣先雲幫許之舟打倒了靶心。另一場大雨則是兩年後的一場抉擇,蔣先雲在雨中作出決定退出國民黨,許之舟則堅定的站在國民黨一方。前日蔣許二人曾在燈火漁船中溝通,卻未互相說服對方。蔣許二人之關系映射當下兩黨之關系,即使昔日合作順利,但兩黨根本上信仰不同,之間的矛盾早已無法調和。
故事最後蔣先雲劃亮火柴,這裡插了一段五年前他受教員之教加入共産黨的往事,而後火柴熄滅。但此時畫面中有人遞過一隻炬火,而後他手握炬火與隊伍彙成長河,照亮一片天空。
這裡讓我想到一句話: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願做唯一的光。蔣先雲短暫的一生就在做一束唯一的光。一支火柴熄滅,兩支火柴熄滅......幸好,終于有炬火點燃,有千千萬萬支炬火點燃,最終照亮了東方這片土地。跨越百年,他自火光中微笑,仿佛在告訴後人——我不後悔我的抉擇。
三、
蔣先雲自湖南出生,自臨颍戰役中犧牲,臨颍在河南。一個微妙的巧合是,演員王一博自河南出生,多年工作在湖南,也同樣是二十四歲的年紀。
王一博的台詞可圈可點,在新時代中是值得誇贊的程度。對他這個年紀而言,不能說演技多麼厲害多麼完美,他最能打動我的在于他完全說服了我蔣先雲對革命的态度是純潔、堅定、至高無上的。他的儀态一向是很優秀的,這次也不例外,之前就有演警察的經驗,姿态非常挺拔,非常有軍人風範。另一位演員宋熹的爆發力強,張弛有度,很契合許之舟這個角色。最喜歡的還是編劇與導演去講述這個故事的方式,畢竟故事本身就十分讓人動容。
最近因為這個故事哭了很多,哭他的選擇,遺憾他的早逝。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書,人的一生本來就是最動人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