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關于宇宙的部分,講的人已經太多了,想談談和編輯有關的點。

第一次看到《宇宙探索編輯部》電影名字的時候,便想起了多年前看《編輯部的故事》的驚鴻一瞥,“宇宙探索編輯部”與“人間指南編輯部”,兩個牌子近在咫尺,好似遙遠的草蛇灰線,埋下一些未來故事的伏筆。

...

我不知道這種巧合是偶然還是有意為之,從電影開場充滿年代感的編輯采訪和編輯部陳設來看,我願意相信編劇選擇編輯去探索宇宙的一些不盡之意。好像編輯這個職業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落後于時代的人,尤其是紙質書編輯,諸多特殊性導緻它沒辦法進化為和時代更為貼合的職業,這種隔膜感在電影中體現強烈。當唐志軍想要向提供贊助的阿波羅公司解釋太陽神的含義時,遭到周圍人的排斥和不以為意。編輯咬文嚼字和刨根問底的職業病在商業運作時的不求甚解前,似乎不值一提。

...

其實這種職業危機感是早有預兆的,即便是上世紀末家喻戶曉的《編輯部的故事》裡面描述的《人間指南》刊物也面臨着出版的危機,一開始是紙質刊物之間激烈的内卷,當時代的車輪、互聯網的浪潮湧過,則演變為悄無聲音的退場。

這種落寞感讓人更加懷念一種熱鬧和屬于文藝的争鳴,正如很多作家所懷念的八九十年代一樣,那是文學的黃金時代。《編輯部的故事》中盡管編輯們性格各異,但對于雜志的熱愛是一緻的,以五花八門的方式殊途同歸為發展雜志而努力着,編輯部裡插科打诨的氛圍、同事之間油腔滑調的調侃以及電影中字字珠玑的台詞都成為一種時代的共鳴。然而無可奈何之處很多,有些故事一旦時代過去了,色彩也就淡褪。2013年呂麗萍飾演的戈玲參演的《新編輯部故事》,講述二十年歲月過去後,《人間指南》雜志的更新換代和生死存亡,可惜豆瓣隻有5.3的分數,除卻劇本的問題,不得不承認,這樣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去叙述編輯部中的瑣事,在今天似乎很難得到共鳴了。

...

個中原因,似乎能在《宇宙探索編輯部》中得到答案。

電影一開始低沉的基調,壓抑的氣氛,被失落感所覆蓋的生活困窘者自白……編輯部裡面關不上的窗子,壞了的暖氣,交不起的電費,被賣掉的宇航員服裝……雖然斑駁的影像和泛黃的錦旗記錄下了《宇宙探索》雜志的黃金時代,但是在今天,一些探索和冒險精神似乎成為了堂吉诃德似的笑柄。

...

被鎖在宇航服中差點窒息的唐志軍從天空中緩緩飛過;宇宙功德箱中投入520元可以買走外星人腿骨;頭戴鋁鍋接收外星人傳遞信号……諸如此類的荒誕與堂吉诃德的騎士精神遙相呼應,電影通過一種虛構和現實結合的方式呈現,哀而不傷地叙述了一個理想主義者探索宇宙的曆程,電影中糅合了紀錄片、公路片、神話元素、科幻元素等,但卻恰到好處地控制了電影節奏,使得電影給人一種平靜感,一些地方的跳切确實令人費解,但沒有劇烈的生硬感和用力過猛。總之觀看電影就像翻閱一本艱深的現代派小說一樣,它有些意識流、黑色幽默和象征的東西夾雜在裡面,需要一些消耗耐心,以及困倦感。

...

納博科夫曾經評論《堂吉诃德》是一個童話故事,“要想在這裡找到現實的事實體現——平平常常的感情、衆所周知的芸芸衆生、普普通通的人間世事,那将是徒勞的。因為一部虛構作品的細節越是生動、越是新鮮,它離所謂的‘現實生活’就越遠。”我想這個評價也很适用于《宇宙探索編輯部》,這是一個和宇宙探索的西西弗斯有關的故事,許多微妙的情感就像獅子身上落滿麻雀、騎着毛驢放肆大笑、山洞口的背影……得魚忘筌,意在言外。

...

...

這部電影所獲得的成功對于徘徊在山窮水盡之處的理想主義者就好像某種柳暗花明,編輯群體可能也身處其中,一些悲哀的色調和不合時宜的嘗試混成五味雜陳的觀影感受。因為也許紙質書和世界的距離就像編輯竭盡全力探索的宇宙。在疏離現實的内心探索後,宇宙探索人也終究會回歸到現實的生活之中。在提到去世的女兒時,唐志軍不禁淚流滿面,追尋之後的落地感同等重要。由此我會懷念《人間指南》的故事,一群人關于現實生活喜怒哀樂的嬉笑怒罵,一些不複再來的黃金時代。就像同樣出自葛優的那句不動聲色卻深沉的經典台詞“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