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有劇透,觀影前請謹慎觀看,可能看了你就不想看了。僅一家之言,留待商榷。

看了一半确實懂為什麼豆瓣評分六點五了,爛也不能說爛,但是好看也絕對不好看,就隻能說還湊合,但是票價四十還是我太窮了。

沖蒸籠的美貌去看就不會吃虧,但是劇情和人設我覺得不行。對我來說人物不夠豐滿,可以看到沖突,但是人物弧光并不明顯。

如果說隻是工欲善被退回扇子後的求婚,戳破了銀心對來自他的愛情的幻想,于是意識到垂髫對自己的重要性,那麼之後又為了于老闆遠走美國,則是又把人物打回了原來對社會化的成功渴望的模樣。我理解的電影中的轉折,是要把人物推向一個不可逆轉的地方,如果轉折了,又輕易地轉回最初的樣子,就會讓觀衆質疑這個情節存在的合理性。當然人們可以辯解說,導演是如此故意設計,以顯示社會人與社會鬥争的失敗。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很難成立,因為情節的轉換過于模糊,以至于讓人難以辨别當下場景中蘊含的價值是否真的轉換了,以及轉換原因是什麼,甚至無從猜測。

垂髫,從頭到尾一直對銀心愛而不得,除了中間因為被銀心氣到而跟工欲善春宵一度,直到電影的結尾也還在叫工欲善,工老師,顯得人物略微平淡。

工欲善,人如其名,一個工具人,出現的主要作用和目的,是引發了開頭和結尾垂髫對“越劇女小生是第三性,是一個更加純粹的性别”的探讨和理解。理論上這句話應該電影主旨一般的存在,如同“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一樣,但是我實際上真的沒看出來這句話到底跟這部劇有什麼密切的相關性,除了一下兩點:第一,垂髫喜歡銀心可能是出自于“第三性”,跨越男女之情而更為純粹;第二,垂髫不喜歡工欲善也是因為“第三性”,雖然劇情暗示兩個人是靈魂伴侶,但是還是比不上兩位女主在每日搭戲中産生的感情。對于第二點我是困惑的,在我的理解裡,如果垂髫是超脫了二元性别的存在,也就是說,她屬于一個更加純粹的性别,那麼為什麼她的愛情不是更加純粹的來自于靈魂共鳴,而不是選擇更加具有世俗化象征的銀心?這個解釋我真是聽君一席話,入庭一席話,沒啥深刻感悟。。。

其他的一些男性角色也都是老工具人了,就不分析了。

總之,這部劇形成了一個很好的不完全單箭頭,垂髫愛銀心,銀心誰也不愛(短暫地愛了一下垂髫和工欲善,但是更愛好生活),工欲善等大多數男的喜歡垂髫,于老闆喜歡銀心。

沒有任何人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我說的不僅僅是角色,還包括觀衆,但是可能不包括制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