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熱愛美食的媽媽,我對吃向來寬容博愛,愛市井小髒攤的熱鬧鮮活、也愛商務宴請的精雕細琢。在我從小女孩到媽媽的這些年裡,工作原因走過很多城市,最愛的事莫過于邊走邊吃,嘗盡人間風味。

在過去的有那麼一段時間,出門就餐變得不那麼容易,無法出門的日子裡 ,别人下飯用肥皂劇,我下飯尤衷于美食紀錄片,比如《風味人間》。看着電視,仿佛帶着我的腿、我的嘴,還有我自由的靈魂,一起周遊人間去了。很多次,我一邊看一邊和身邊吃的搖頭晃腦的小人兒說:“這裡媽媽去過……這個很好吃……這個看着真不錯,回頭我們一起去吧?”

轉眼又出了新篇章,很開心,仿佛眼看着我和小小飯搭子的美食版圖又擴展了。

尤其,這季還是最能體現各地美食風味特色的“香料”主題。

最早我對于黑胡椒和白胡椒,其實是同種原料的不同時間和工藝的狀态,這種認知的來源就是基于很早的一部海外的香料紀錄片《香料之路》。彼時我還是個學生。當時我就在想,這東西多适合中國人來拍、來講啊,太适配中醫藥和中華傳統文化了。

中醫組方裡,有個基本原則--“君臣佐使”,說的就是個“君藥”和“臣藥”配伍、合力打擊疾病外敵的意思。這其實和香料之于做菜,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傳統文化還有個很妙的地方,就是“藥食同源”。飲食文化和中醫藥的這種緊密鍊接尤為體現在香料上,比如丁香、八角、小茴香、甘草……他們既是掌握風味密碼的香料,也是很重要的中藥材。

目前《藥典》裡有記載的藥食同源物質有110種,國标裡有列舉的香辛料和調味品有68種,取交集後屬于藥食同源物質的香辛料也有17種。也正因為此,香料使用的“度”,既影響口感又影響療效,在中華文化中的份量其實是更重的。

後來,我接觸了更多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現代生物醫藥理論,現代醫學體系中,“君臣佐使”的基本思想仍有共通之處,就像藥品開發裡的“原料”和“輔料”,疫苗研發中的“抗原”和“佐劑”。。。中西方飲食文化、食材與香料的起源和遷沿發展,與傳統中醫理論和現代循證醫學的融合發展其實也互有映射。

所以,多妙。

《香料傳奇》的導演劉殊同現場分享的觀點裡也提到,如果食材是“主菜”,也希望大家關注到“調料”作為佐劑不可或缺的作用。

最後再想補充的一個點是,黑叔的風味系列其實一直是蠻擅長将天遼地闊和市井煙火揉起來講的,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小故事”,其實與香料之于菜肴,也是有呼應的。

于細微處而知著,把這個故事講好其實也蠻有意義的。我的小小飯搭子關注的重點無外乎吃喝遊曆,但我作為媽媽,總想着如果能告訴他更多,就更好啦。

Anyway,期待後續劇集 飯桌見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