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高手》,這部由鬼才喜劇人内森·菲爾德親自操刀制作并主演的系列劇集,堪稱10年代獨一無二的一部喜劇作品,但在國内外卻蜜汁冷門。

這種冷門也可以理解。畢竟這部作品實在是過于獨特,以至于你幾乎無法準确地定義它。喜劇?紀錄片?真人秀?說它是什麼都不過分,但又都不确切。作為一部藝術作品,《救援高手》似乎違背了傳統戲劇的各種規則,這貌似也是導緻内森本人很少以導演或演員身份走上各大頒獎典禮舞台的直接原因。

但我們所認同的是,很多時候本劇的喜劇效果與深度甚至要超過許多傳統的影視作品。想要深入研究這點就必須分析本劇在創作上的特點與本質。

我并不認為《救援高手》可以被随意貼上“真人秀”的标簽。畢竟,在真人秀中作為賣點的“名人”在本劇中幾乎沒有(如果内森本人不算的話),内森提出的各種腦洞大開或角度清奇的建議在真人秀中也不會出現。但毋庸置疑的是,《救援高手》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在這個世界上真實發生的事情。正因為本作的真實性,才有那麼多集劇情的“神展開”,才會使S1E7的解手铐和S3E8的走鋼絲如此驚心動魄。

這裡反而又引出本劇與真人秀有所區别的一點:後者往往也需要一個劇本或者大量的人為設計,而本劇除了内森想出的那個鬼點子,其餘的劇情都任由真實生活本身随意編寫,進而随機将情節引向一個無法預知的方向。這樣設計的結果可能是很多創意進行得比較失敗,可想而知會産生許多廢案,但有些時候後續情節的離奇程度将會超出所有人的意料。比如S2E5的冒牌星巴克在全美範圍内引起的巨大轟動,可能是内森本人從未想過的,同時也使得這集本身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在看到現實生活中某些離奇事件時往往會說“電視劇都不敢這麼拍”,而本劇正是抓住了現實生活本身蘊含的産生戲劇效果的潛力,讓荒誕的點子同美國社會本身進行碰撞,産生了許多更加荒誕離奇的笑料與情節走向。誰能說現實生活本身不是時刻充滿戲劇性的呢?(沒錯,這也正是本季第五集的核心理念)

...
S2E5

真人秀與本劇間的差别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真人秀使虛假的東西看起來真實,而《救援高手》使真實的東西看起來反而虛假。如果你未經了解随意點開一集,你可能認為這是一部僞紀錄片形式的惡搞喜劇,然而這部充滿了黑色幽默與荒誕元素的喜劇恰恰是真實發生的,這點則更為荒誕。當然,我沒有證據表明本劇每一集的劇情走向完全不受劇組控制,也許有幾集的劇情确實是由劇本控制的,隻不過我們不知道。從這一點來說本劇已經完全模糊了現實與虛構的邊界,或許隻有劇組成員能夠厘清它。所以,這更不可能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

這部劇的深層次内涵幾乎都來自于這裡。在美國的真實社會進行拍攝,根據基層民衆的反應随機應變,這使得本劇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社會觀察屬性。你可以看到加州的風土人情,看到洛杉矶基層群衆的基本生活面貌,看到個體經濟在被大企業占據的市場中的艱難生存。可以說《救援高手》也是一部展現美國各行各業現狀的百科全書。

而有些時候内森的腦洞開得足夠大,以至于一座洛杉矶已經容不下他的點子,那麼這些部分就會演變成一場大型社會實驗。這方面的典型也是S2E5,内森假借行為藝術的幌子開了一家冒牌星巴克,卻在全美受到極大歡迎,被認為是真正以實踐嘲弄星巴克這樣的大型資本的行為藝術家。當然本季也有這樣的例子。内森所做的事情通過各種輿論媒介在網上迅速傳播,原本以盈利為目的的行為反而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人民群衆在媒體的引導下紛紛産生争議或共鳴,這即為信息時代新聞輿論現狀的一個縮影,也讓人們看到這個世界本身是多麼瘋狂且充滿戲劇性。而内森也早已對炒作駕輕就熟,S1E2的豬救羊視頻與本季兩位人造偶像的誕生可以視作内森對這個時代毫不留情的諷刺與戲谑。能夠把一部喜劇節目的内涵拔升到這種地步的人少之又少,内森便是其中一個。

除此之外,《救援高手》有着你從一部美式喜劇中想要得到的一切特質。它諷刺、惡搞、無厘頭,充滿黑色幽默,同時攻擊性十足。這裡所說的攻擊性還不單指本劇以近乎違反商業規則的鬼才創意調侃物質社會的戲谑态度,更包含着對參與劇中的普通人的“攻擊性”。喜劇是一門冒犯的藝術,而内森顯然掌握了“冒犯”的精髓。在他走進店面向店家支招後店家面露難色已成為司空見慣的畫面,有一些時刻他更是将消費者玩弄于股掌之間,幾乎遊走于成為詐騙犯的邊緣。直到現在還有人被S1E2的假視頻蒙在鼓裡,S2E2請假明星拍假電影更是令人拍案叫絕。那些碰巧成為内森惡搞對象的無辜市民顯然要更加倒黴,例如S2E7裡的插隊男子與本季第四集裡的醉酒男子。對于一位由加拿大頂級商學院畢業的營業顧問來講,對消費者的這些算計再正常不過了。但好在内森是善良的,所開的玩笑大都沒有惡意,他也總能用其獨特的人文關懷予以補償。

...
S3E4

同時内森在《救援高手》中在玩一種很新的喜劇效果——“尬笑”。作為一位冷面笑匠,他總是在和他人交談時一本正經地說出一些情商為零的言論,使氣氛變得異常尴尬。這種冷幽默在美式喜劇裡還是比較常見的,但内森将其掌握得更加出神入化。畢竟這是一種比較高級的幽默,無需任何言語就能使觀衆捧腹,但前提是你需要忍受一個由尴尬得頭皮發麻、腳趾抓地到逐漸适應的過程。在S1E1的面試橋段這種冷幽默就有了充分的展現,本季第四集更是如此,内森向運動用品店老闆推銷自己的妙計,而對方在簡單應付了幾句後不言不語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手機,雙方僵持的這一幕堪稱本季最尬場面。

...
S3E4

讓尴尬本身變得有趣的一點,無疑是這種特性與内森本身性格的結合。他在片中所扮演的這位腦回路清奇的商界精英形象,無疑給人留下了敏感、木讷、情商低、不擅長與人溝通的印象,以至于如果你認為内森的形象有說服力,他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成為你的笑點。

這時你也許會說,本劇都是真人真事,所以自然不存在誰扮演誰一說,何況内森在片中就叫内森·菲爾德,因此為什麼說内森是“扮演”這個角色?主要原因是現實生活中的内森與片中的并不一樣。很明顯,内森本人是喜劇演員,而片中的内森更多的則是商界精英形象。當然,這絕非一位普通的商界精英,畢竟現實生活中有哪位營銷咨詢會建議一家冰淇淋店設計出“便便味”冰淇淋?

事實上,這場“真人秀”的“主持人”内森·菲爾德,他的形象要比我們所認為的複雜的多。因為内森在片中所做的無疑是為商家出謀劃策,負責計劃的實施與過程的解說,這個角色很容易成為隻負責引出劇情、推進劇情的工具人,成為了事件的背景闆,一具無感情的軀殼。然而内森沒有,他讓這個商界精英形象有血有肉,富有感情了起來,而這個角色本身的性格與情感随着集數的增加表現得愈加複雜,成為了一條從頭到尾貫穿所有看似毫不相關的事件的線索。

剛開場時我們對他一無所知,隻知道他是“從加拿大頂級商學院以優異成績畢業”的商界奇才,有關于他的經曆、他目前的生活狀态,我們毫不知情,這一點自然符合一位主持人的角色特性——幾乎一片空白。然而随着我們對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驚奇地發現與其他所謂精英人士不同點:他是善良的,願意傾聽每個小人物的聲音,在S1E1裡與一位不能再普通的外賣員交朋友;他情商看似不高,經常把對話引入尴尬的境地,為此專門在S1E5中設計一個假真人秀提升自己的口才;他迫切想要證明自己,享受成功帶給他的喜悅,S1E7中他賭上自己的尊嚴也正是為了這個——事實上對待每個點子他都是如此,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創意可行或自己能給店家帶來幫助,内森總是在每件事上鑽牛角尖,不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從未中途放棄過,這時為店家盈利的目的反而不那麼重要了,證明自己的創意能夠成功是他的唯一目的。

...
S1E1

那證明自己的創意成功目的又是什麼?我想是獲得店家的認可。那麼獲得店家的認可對于内森又有什麼意義?或者說上面這一切的一切,包括他的性格、他的行為、他制作這檔節目的原因,所有這些東西背後潛藏着的一個究極原因到底是什麼?

答案就藏在S1E8被内森找上門的私家偵探布萊恩·沃爾夫與他的一段對話中。作為被内森幫扶的對象中對他展現出最強攻擊性的人,這位偵探給出了一個正常人對他所能作出的最刻薄同時也是最真實的評價。他聲稱内森讓他想到了“孤獨男巫(the wizard of loneliness)”,因為他“總是孤零零一個人,做着蠢事”,而且“沒有朋友”。

S1E8

這便是原因所在。盡管作為一個外行話語裡滿是偏見,他對内森内在人格的剖析卻是一針見血。事實上,作為一個中年男子,内森在片中的形象無疑是十分孤獨的,脆弱的,與此同時,缺愛的。他在片中總是形單影隻,除了工作室一位反應有些遲鈍的小哥,他看起來沒有什麼關系長久的朋友。盡管在片中各種整人且看似不害怕被打會讓人質疑他的社交能力,但諸如不敢和女生搭話等行為證實了他的内向與敏感。許多人無法理解他的行為,沒有人與他感同身受,在幫助别人的過程中取得成功的總是别人,而他一直是成功背後那個默默無聞的男人。孤獨是這個角色的靈魂,也是潛藏在本劇喜劇表殼下的究極奧義。

那麼,孤獨的人自然會想要治愈自己,擺脫孤獨。内森也是如此,他一直以來都在嘗試與其他人建立情感聯系,從他人身上感受到愛意。這一點貫穿了《救援高手》的每一集,是連接不同故事的一條無形的紐帶。同時它甚至為片中作為精英人士的那個内森·菲爾德提供了辦這檔節目本身的緣由——他想要在與他人打交道,給店主支招的過程中消解自己的孤獨,體會真實的快樂。

因此在幫助店主的過程中,店主的評價是内森最為注重的一環。很多時候,即使内森親證自己的想法切實可行,倘若店主對此并不滿意,他也會将其看做一次失敗的嘗試,S2E5、S3E1結尾的反思可能就是出于這種心理。如果對方真的對他的想法表示滿意,内森可能會“得寸進尺”地請求建立更深刻的情感聯系。有時候,他會孩子氣地詢問對方是否願意和自己出去玩;如果對方是女性,他會試探性地問對方是否對自己有好感;更有甚者,他會像S1E3中那樣詢問經營披薩店的老闆娘能否把遺産分給他一些……也許的确有人不喜歡他,也許介意和一個陌生人有太多交集,答案往往是否定的。這實際是内森渴望得到更多愛意的表現,在nerd的表象背後他有着細膩敏感的内心。這些戲份與本劇幫助個體經營者盈利的主要内容毫不相關,但作為塑造内森人物形象的戲份是不可或缺的。

當他與店主之間的情感連接破裂之後,孤獨無法被排解卻又無能為力,内森總會想辦法對他受傷的心靈進行自我安慰。比如S2E2裡,在一場自導自演的戲份中,他想要從與一位女演員的吻戲中感受真實的情感;S2E4裡,他威逼利誘一家洗車行的老闆,在員工面前頒發給他最佳員工獎……這種從虛假的東西中獲得真實的心理安慰在本季第五集中更是展現得淋漓盡緻。

S2E2

話說回來,劇中的内森又怎麼會是百分百虛構的角色呢?難道在他的孤獨、脆弱背後沒有現實生活中内森本人的任何投射?盡管真實的内森·菲爾德與劇中的人物并不是同一人,但劇中的内森肯定代表了真實的内森的某些方面,也許他拍這部劇既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華,也是為了借此用被設計出來的人格排遣心中的孤獨。同時,這個人格熱心、善良、純真,或許也代表着他積極樂觀的一面。因此,同《救援高手》本身一樣,劇中的内森人物本身也是模糊了藝術與現實界限的産物,其中的界限恐怕隻有内森本人才能真正分清。但這個形象是那麼的有說服力,那麼容易令人共情,觀衆可将其作為肆意嘲諷的笑料,抑或真情實感地同情他。這個角色本身是這部劇集創造出的最偉大的産物。

所有真人秀類節目都會面臨着“到底是不是演的”這個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對于《救援高手》而言顯得十分無力,我想内森本人也并不關心,畢竟他已經為觀衆獻上了這部非同凡響的佳作。這是一部精彩的喜劇,設定本身就能引出取之不盡的笑點,内森本人強大的喜劇表現力更是錦上添花。在此基礎上,本劇一些達到行為藝術層次的創意可以引發觀衆對社會生活本身的反思,碰撞出哲學與社會學意義。另外,内森塑造出的主角極具個人魅力,為本劇增添了更多人情味。

好了,了解了上面所有這些,我們終于可以投身于對本季《救援高手》的詳細解讀,看看到底可以深挖出哪些内涵。本季是前三季中我個人認為最好的一季,既保存了創意足夠角度清奇的優良傳統,又在内涵深度上有着進一步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本季的笑點呈現出巧妙性、獵奇性兩個特質,同時本季也是内森自我意識存在感最強烈的一季,有着更加濃郁與直接的情感表達。

E1

本季首集便是由單個事件構成的一集。衆所周知,《救援高手》中一集隻講一件事的一般都是神作。與此同時,這幾乎是最“救援高手”的一集,具備足夠離譜的大膽創意以及本作常見的劇情走向,完成度很高,幾乎是“《救援高手》式風格”的集大成者之作。

這一集内森要幫助的對象是一家電器用品店——斯皮斯電視之家,在大型資本對市場的壟斷下,這類小本生意的生存變得愈發艱難,更何況這家商店面對的是與大型商店百思買的競争,這是一家知名度與價格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優勢的商店,而且有一個bug級别的對價政策——保證自家公司物品價格不高于當地其他店鋪價格。通過這一集,我們可以瞥見美國市場由大型資本完全占據主導地位而個體經濟在其中掙紮求生的面貌。

而内森的主意也正出自這個對價政策,他妄圖通過将電器商店的電視價格降到1美元促使百思買也降到1美元,從而購買它的電視以盈利。這是一個違背職業道德的點子。最搞笑的部分是内森阻止人們到斯皮斯電視之家搶購電視的方式,這段真正做到了上文所說的“把消費者玩弄于股掌之間”,甚至充滿魔幻現實主義。這部分到底有多離奇?全片最大笑點即内森帶店主去看心理醫生的片段,店主所做的僅是把上面這部分叙述了一遍,就被醫生診斷為妄想症。心理醫生這段也集中體現了笑點的“巧妙性”,内森假稱真實發生的事是臆想出來的,便産生了離奇的喜劇效果,并同時糊弄了店主與心理醫生兩個人,這是一種高級的喜劇效果。

S3E1

在百思買官方對斯皮斯電視之家的價格不進行對價後,内森打算用法律的武器起訴它(諷刺的是遊走于欺詐顧客罪名邊緣的他竟然要起訴别人),故事走向了“小人物對抗大資本”的方向。過程中還用了一個S1E5中曾用過的舉辦假真人秀騙取約會對象的套路。最後當然失敗了,體制内以個人的力量對抗這種大企業難上加難,更何況是内森這種理由并不正當的。這是《救援高手》中少有的忙活一整集最終毫無成果的一集。

但這集有個并不常見的溫情結尾。内森反思自身在對抗百思買過程中傷害了太多人感情,尤其,絲毫沒有讓店主獲利。這種反思對内森本身而言是有邏輯可循的,畢竟他的初衷是能帶給自己的幫助對象以幫助,但利用自己的約會對象作為證人對抗百思買是純粹欺騙感情的行徑,過程中他已經傷害了太多人,因此他主動放棄了繼續申訴百思買的機會。最終他将約會對象介紹給了店主,算是一種對自己罪行的救贖。

在畫面剪切中,内森說道:“對我來說,孤身一人挺好的,因為這樣我才能更專注于工作。”這是内森為孤獨所找的一個借口,更像是一句自嘲或自我安慰。出于某種原因,内森一直沒有被愛情所寵幸,這讓他變得脆弱、敏感,因此促成他人的相愛在他眼中想必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的事。

這集沒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東西,但片尾孤獨的主題烘托得異常到位。

E2

第二集是傳統的由三段故事構成的一集,讓我們依次進行解讀。

第一部分,有關于養馬場這部分,内森的想法是通過允許體重過重的人騎馬來盈利。相較于第一集整蠱顧客的點子,這個點子良心到幾乎像是做慈善了。而他本人也的确對這個點子非常重視,認為這将是一次被載入史冊的創舉,同時頗具人道主義精神。但店主實際上對此興味索然。

内森在這一段中表現出極強的自我意識,并展現出了劇中人格繼内在性格後,在人生哲學方面的觀點——任何人都應該有做任何事的權利,隻要他們想做。這一點想必也是《救援高手》本身的節目宗旨。從這點上來說,内森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希望這個世界能更加和諧,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權利,人與人之間可以消除隔閡。當然内森的理想世界對于目前的世界而言還是遙不可及的。然而他在為自己的點子做準備的過程中就碰到一位槍店老闆,一個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者。那位老闆對内森“擁抱全世界”的想法提出了質疑,并認為人們隻有從自身的愚蠢中吸取教訓,才能有所長進。結果這場談話戲劇性地被他鬼畜的手機鈴聲打斷,仿佛冥冥之中他的看法便被嘲弄了一番。

當然,理想畢竟是理想,雖然在種種措施下一位超重人士得以完成了騎行而沒有傷到馬,店主卻因為種種原因對他的點子并不買賬。但内森仍然認為他在做“對的事”,而且認為這次壯舉将會被人們所銘記。内森的理想這一次敗給了商業價值,但誰能說他“一根筋”的嘗試不是有意義的呢?

第二部分,也就是女性服裝店那段,是這一集的笑點擔當,同時也是最好的一part。内森從男性視角出發審視女性服裝店構造的不合理性,并提出增設一個“男士活動區”。這本身倒沒什麼,但内森對這個“男士活動區”的設計令人啼笑皆非——鑒于這個活動區的作用是保證男性在其中流連忘返,從而避免催促女朋友離開,内森要确保活動區中放置的都是男性感興趣的東西,于是,整間屋子像是所有對男性刻闆印象的大雜燴,啤酒、獵槍、橄榄球應有盡有,散發着“陽剛”氣息。

S3E2

這一點本身也沒什麼,但考慮到是内森布置的這些,這個男士活動區立即就變得搞笑甚至諷刺起來。畢竟我們分析過内森的形象,其中“脆弱”“内心敏感”等方面幾乎處于傳統男性形象的對立面,這也是為什麼他會被私家偵探布萊恩那樣的直男所蔑視。内森在本季第六集中也說過,他的性格中有女性化的部分,因此這麼一個充滿刻闆印象的男士活動區是他真實的心中所想是絕對不可信的。那麼,為了讓多數男士在男士活動區樂不思蜀,他便參照傳統的男性審美遴選了這些物品,并在舉手投足前展現出了自己的陽剛一面。除了髒字、講解橄榄球之外,他還使用了大殺器——即毫不忌諱地大肆談論有關性的話題。不出所料地,這個話題得以将對方牢牢定在椅子上。片中關于性的談論即體現了本季笑點的“獵奇性”,各式各樣有關性愛的專業名詞傾瀉而出,不得不讓人在瞳孔地震的同時,豔羨于國外對于影視劇尺度完全不怎麼care的态度。

事實上不難看出,這一part裡内森就是在以一個非傳統男性的視角對傳統的masculinity進行審視與嘲弄,隻不過是以一種極高明極隐晦的方式。在單純的喜劇背後這部劇可隐藏了太多深意。

第三部分内森直接打造了一家自己的夾克品牌,并承諾這家品牌絕不會否認二戰時期所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事件。内森本人就是猶太人,所以這屬于他回歸自身身份的一次創作,也是對他之前所穿的夾克品牌損害猶太人群體利益的一個回應。然而他竟然真的以此作為夾克的賣點,甚至在實體店裡加入大量大屠殺元素,整成了一家曆史博物館。這倒是與如今許多蹭zzzq紅利的作品或是網絡上帶節奏的媒體有些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店主并不買賬,但這一點也許确實能吸引猶太人群體前來購買,畢竟這款summit ice牌夾克看起來的确是靠譜的。

E3

作為由單個事件構成的一集,内森這次又整了個大的。為了幫助一家搬家公司盈利,他計劃讓一些普通群衆幫助搬家公司搬東西,方法是使他們信服搬東西是一種健身的方式而非體力活,從而代替工人免費為搬家公司勞動。

字裡行間不難看出,他打算讓搬家公司将一些無辜群衆作為免費勞動力使用,卻讓他們意識不到這一點。計劃成功的最關鍵一環,就是像《盜夢空間》中那樣在所有人的大腦中植入一種思想,即“搬東西是鍛煉身體的方式而不是幹活”。内森當然不能潛入每個人的夢境給他們洗腦,但他可以借助當今時代異常發達的信息傳遞途徑——媒體,實現他的想法。

早在S1E2的豬救羊視頻中内森就已經展現出了他高超的炒作才能,成功的炒作不僅需要強有力的媒介,還要考慮公衆樂意看到或相信的是什麼。對于灌輸“搬東西可以強身健體”之類的信息而言,語言本身是蒼白無力的,人們更需要的是一位美國夢式的勵志偶像,他不僅可以成為公衆關注的焦點,還可以充當許多人的精神領袖。于是内森便親手打造了這麼一個偶像,他從肥胖的中年頹廢男子,通過搬東西的方式進行健身,從未去過健身房,就蛻變成一位肌肉發達、體态健美的成功人士。這個形象完美地符合了許多肥宅的精神需求。自然而然地,随着他在電視台上出現,向全國人民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他成為了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并且恰如預期那般把“搬東西健身法”推銷給了所有觀衆。

當然這一切都在内森的操控之中,他炮制出一個故事極其勵志的人生赢家、慈善家,并且将其包裝得滴水不漏,然後任由其故事通過新聞媒體傳播,收獲無數的鮮花與掌聲。畢竟新聞媒體在公衆眼中是公信力的體現,而登上電視分享自己故事的人物也應該是可信的才對,因此人們便不假思索地對此深信不疑,全然沒想到電視台也被内森騙倒了。事實上,所謂的“成功人士”隻是一位普通的健美達人,他的事迹也都是被一名寫手虛構出來的。最終一個虛僞的形象登上各大電視節目,騙取了全美民衆的關注與贊賞,這是獨屬于信息時代的一個光鮮亮麗的謊言,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内森再一次巧借數字媒介的漏洞,将數億人民玩弄于股掌之間。在節目播出後,相關電視台媒體的公衆信任度恐怕要大打折扣了。

S3E3

說來也巧,本季就有着兩集以“造神”為故事主題,那就是E3和E8。不過相較于E8的真誠與無私,本集的營銷與包裝是帶有強烈目的性的——推銷搬家具健身的方案,為搬家公司盈利。雖然這種級别的炒作用于這麼個簡單的目的上有些大材小用了。這意味着内森還要監督那位健美達人遠離健身房,這部分産生了大量笑點,并且那位名為布萊恩·沃爾夫的私家偵探也回歸本集協助内森,兩人争論porn的定義是本集最大笑點。

大費周章的炒作的确有了成效,一些免費勞動力前來沉浸式體驗“搬家具健身”,并且過程中内森還要時刻掩蓋他們其實是在幫人搬家的事實。美國式謊言換取對普通百姓的壓榨,這集的諷刺程度實際已經拉滿。

E4

第四集講了兩個故事,總的來說沒有過多内涵可以分析。

第一段是運動用品店,内森的點子是與有足球天賦的小孩簽約,并等到小孩成為足球巨星後讓他為用品店代言。然而一上來他就受到老闆的冷眼相待。除了與商店老闆冷場的這段冷幽默外,本集另外兩大笑點是隻會P圖還搞錯性别的增齡預測專家和S1E2讨小孩喜歡的“聖誕老人”的返場。最後他們硬生生地勸退了一個想當宇航員的小男孩。他日後究竟能否成為足球巨星呢?恐怕我們還要等上若幹年才能知道。

S3E4

第二段内森給古董店的建議恰到好處地應用了逆向思維,聽上去不可理喻但實際上十分可行:古董賣不出去,那就通過讓人打碎東西賠錢的方式盈利。這何嘗不是一種“碰瓷”?如果店主能控制住闖進店裡的醉漢,這種盈利方式其實也沒什麼不好。

不過更有趣的部分在于内森親自引誘醉漢進店這段。他在酒吧中找到了一個名叫JJ的年輕人,并成功将其灌醉(為此他還專門設計了一個把酒偷偷變成蘋果汁的裝置),然後将其引入古董店中,造成大規模破壞。這個年輕人成為了内森精心計劃好的受害者,也是他的創意的犧牲品。然而正當你以為故事就這麼結束,在内森送他回家的過程中又發生了神展開。JJ和他兄弟開始向内森描述他們曾經一起3P的美好回憶,這段也是美國廢青的真實寫照,而内森與他們完全格格不入。作為一個正常人,聽到這些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吐槽他們生活過于淫亂,但内森想到的竟是他們兄弟之間情感如此“親密”,并坦言對他們有一絲嫉妒,因為在他的生活中“沒有與自己關系如此親近的人”。

這正是内森為何是這樣脆弱且敏感的,他總是獨來獨往,沒有一個可以談心的朋友,也沒有談戀愛,這兩兄弟所說的那些他更是沒有機會經曆,這使他變得孤僻而缺少愛意,他的性格便在潛移默化中被塑造出來(說到這裡我開始懷疑劇中的内森形象到底僅僅代表他自己的一個人格,還是這個世紀缺少愛意的一代人的一個縮影)。總之這集的結尾通過一個完全随機的事件,使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地位互換,巧妙地添加了人文關懷,并且又點到了孤獨的主題,堪稱神來之筆。

E5

“Smokers Allowed”這集是公認的神作。這不是《救援高手》中格局最大的一集,卻是最深刻、最真摯、最不可思議的一集,無疑承載了在一部喜劇中很難見到的哲學深度,觸及到了戲劇創作的本質。

當地法律是内森這集創意的來源,其中明确規定“商業場所禁止吸煙”,除非“吸煙是戲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森給一家酒吧老闆的創意是:允許煙民在酒吧中吸煙以盈利,同時将這家酒吧僞造成戲劇舞台,把煙民在酒吧中吸煙的全過程作為一部戲劇供觀衆欣賞。這個點子本身是十分大膽的,稍有不慎即有可能觸法,但本質上而言與其他一些創意并無二緻,本質上都是為了幫老闆盈利。然而當觀衆落座,大幕拉開的一瞬間,一幕完全真實的煙民衆生圖在兩位觀衆眼前呈現,她們完全沒有意識到眼前的這出“戲劇”實際上就是現實生活本身,并且認為這是一部極力模仿現實的實驗戲劇,對此大加誇贊。畢竟,現實生活正是戲劇的母體,更何況那晚的酒吧竟然真的出現了一些戲劇性的元素,每位煙民都有着獨特的個性,比如那對恩愛的情侶,那位孤身一人、不時看向觀衆席的大叔,以及那個炫耀自己滑闆的年輕人。

S3E5

内森在真實社會生活本身的協助下,誤打誤撞中就創造出了一部優秀的先鋒派實驗戲劇,而且更重要的,台上的戲劇絕對是寫實的,因為它就是正在真實發生的。許多劇作家一直嘗試用戲劇模拟現實,而内森所做的正好相反。這也就意味着與《紐約提喻法》等先前的同類型影視作品不同的是,前輩“融生活為戲劇”的影像實驗最終仍以戲劇為載體,而内森真正把它搬進了生活之中,這是一種探究戲劇藝術層次的行為藝術,同時也是觀察公衆接受度的社會實驗。再加上《救援高手》本身便是社會生活與影像藝術混合的産物,最終在本集呈現出的層次更加複雜——在一部藝術作品中的現實生活中有一部實際上就是現實生活的藝術作品。戲裡戲外,内森都在混淆藝術與現實之間的界限,在這場完全随機的戲劇中,這個界限被完全扭曲。

在聽到了觀衆的反應與專家對此的分析後,内森決定以當晚酒吧中的這段生活片段為藍本,真的打造出一部實驗戲劇進行複刻,而且要求還原當時所真實發生的每一個細節。實際上,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戲劇沖突”會層出不窮地出現,因而将真實發生的片段全然複刻出來自然落入了一般“實驗戲劇”創作的窠臼之中。相較于此,内森首次呈現的内容無疑更加大膽,可稱之為“戲劇實驗”。

然而這部分的确有其意義所在。内森在戲裡也做了一回導演,确保所有演員的表演盡可能真實,因為他們就是在複刻現實。諷刺的是,酒吧女老闆本來要在正式的戲劇中飾演自己,但因為演自己的能力沒有另一位女演員好,所以遺憾落選。這一點很荒誕又很絕妙,也許這正是演員這項工作的靈魂所在。

然而最深刻也是最深情的一段就是内森為扮演那對情侶的演員排戲的部分。内森一直認為他們沒有演出情侶之間真實的化學反應,于是與那位女演員相對而坐,排練她所說的那句“I love you”的台詞。女演員說完“I love you”,内森便是一句“say that again”,循環往複。前幾次,你認為這是在正經的排練;再後來,你會疑惑内森為什麼對她這麼嚴苛;直到女演員發現他的眼睛裡有淚花,你才意識到内森竟然在發自内心地感受這句話。沒錯,正如我在上面分析的那樣,沒有人會把排練的内容當真,但如果你走進内森的心靈深處,你會發現為什麼他願意在女演員的一次次“I love you”中自我麻痹,強迫自己相信那是真的,并且每一次“Say that again”都是他渴望再讓這種虛拟的情感維持下去,因為他如此渴求其他人的愛意,而又不願直白地向他人索取,這段排戲是他可以體會他人愛意的一個機會,此時女演員也竭力地讓自己的表演更加真實,所以他主動相信了。他願意相信這種完全虛假的情感是真實的。這段簡單的戲份将内森在《救援高手》中埋藏着的無盡孤獨感通通釋放出來,真摯的情感傾瀉而出,卻以一種極含蓄的方式。

内森排演的戲劇最終成功地進行了演出。起碼演員們的排練有了成效,最終呈現出的一切與那天晚上并無二緻。觀衆也是座無虛席(畢竟座位少),有的認真觀看,有的看得一頭霧水,有的昏頭大睡,還有的戲劇未結束便着急離場。這或許才是普通觀衆對這種實驗戲劇的真實反應。(這場戲對現實的拟真,很難不認為是後來《彩排》的雛形)

S3E5

而酒吧老闆,也就是内森幫助的對象,對這場演出并不滿意,她并不理解為什麼要原封不動地複制一段酒吧中的生活片段。很明顯她并非這種實驗戲劇的受衆,這個結果并不出人意料。内森對此很沮喪。就像我們在上面提到的,他對自己的創意是否成功的判斷很大程度上基于店主對此的評價,而店主并不滿意也就意味着這一切算是徒勞無功了。幫助他人是他獲得愛意、消解孤獨的重要方式,從店主對他所做一切的滿意與肯定中,他能夠獲得心理認同感,而店主的否定則會完全打破這種心理平衡。

往常面對這類情況他束手無策,但這一集中,“店主”不止一位,因此還有挽回的機會。所以他詢問那位扮演酒吧老闆的女演員對演出的看法,那位演員由于切身參與了其中,自然會說“I love it”,緊接着内森再次說道“say it again”……這個結局再次呈現出極強的感染力,同時又是一大情感爆發點,呼應了上面排練的那場戲。内森總會想到辦法治愈自己,這是他進行自我麻痹的又一種方式,他再次通過選擇相信虛假的東西來構造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逃避現實。而且那位演員與酒吧老闆是如此相像,更容易使他相信這個答案就是酒吧老闆要說的,使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正如這一集本身對現實與藝術世界的混淆,内森前後兩次的“say it again”更是他本人試圖讓虛假的東西取代真實情感的體現,這是他修複自身情感的方式。他在現實世界與自身的精神世界都進行着融合真實與虛假的實驗,這使得這一集在創意度、流暢度、情感濃度上都是爆棚的,而且對哲學與心理學有着更深刻的剖析與探讨,這是格局最大的那幾集都難以趕超的。

E6

回歸到一集三個故事的傳統叙事模式,解讀空間相對不大。

第一part,也就是酒店那部分,内森的想法實際上是可行的,但呈現方式過于震撼。這部分的尺度在喜劇劇集中相當難得一見,出現了porn級别的畫面(當然貼心地打上了馬賽克),而且時刻存在教壞兒童的風險。懷疑内森隻是為了實現他身臨其境觀看porn現場的惡趣味才設計了這些。這部分同時也是本季笑點“獵奇性”的集中體現。

S3E6

第二part内森的點子是讓旅行社轉型成為火葬場。這個點子本身就足夠搞笑,因為它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實體旅行社這項産業在當前的生存困境:所有人都在網上自行訂票,還去旅行社門店消費的隻有一些老年人了,也就是說這門行業已經被時代所淘汰。内森所想的就是讓旅行社店主從她的老年顧客群體中獲取最後一筆利益,即辦理他們的後事。經費緊張的他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從專業殡儀館那裡偷師學藝,買不起火化爐打算用披薩爐火化屍體……最後還是旅行社老闆提出這項工作并非她真心實意想做的,謝絕了他的提議。

内森在這時也終于對此有了共鳴,看出了利益并非大多數人唯一看中的東西,為了利益傷害他人的感情更是大可不必,更重要的是“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間”。值得一提的是内森在利益的後面還加上了“how many girls you slept with”,這明顯是他對于找不到對象的自我安慰,帶點嘴硬與倔強。這段簡單的故事,結尾卻拔高到了難以預料的高度,幾乎是本劇人文精神的全部概括。

第三part,一個内森自己想出來的鬼點子,可以解救被困在堵車中的人們,即派出兩個人騎摩托車趕去,一個用摩托車送那個人快速到達目的地,另一個幫他把車開到目的地。說實話那人為什麼不幹脆騎摩托車出行呢?不過這個點子本身的确是頗具商業潛質的,對于經常堵車的大城市來說受衆人群會很多,聽起來也确實方便,以這種服務獲利并成立自家公司不是夢。内森也确實打算将此付諸實踐,于是找了從機車黨中找了一對騎摩托車的夫妻,看是否能取得成功。但這個計劃卻莫名其妙地完全失敗了,錯的不是内森,而是這個世界本身。那對夫妻盡力嘗試從高峰期的車流中找出樂意接受他們服務的人,可是得到的要麼是尴尬的謝絕,要麼是鄙夷的指責。沒人願意相信他們是來做好事的,很多人都認為他們在惡意騷擾别人。

正如内森所說:“在這個戰後時代,大多數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的同胞了。”在這個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少,這個時代缺少了群體層次上的團結與信任,所有人都變得更加“自私”了,每個人之間的隔閡都在逐漸加深。也許如果這是一家大公司所推出的服務,很多人會選擇相信他們,而内森所選的兩位摩托騎手所得到的人們的反應,能真實地反映出人情的冷漠。另外,很多人缺少包容的心理,對這類新事物有着本能的排斥,這也是内森的點子必定失敗的一環。有趣的是,内森再次請求和這對夫妻一起去玩,再次被無情否決,也印證着這種隔閡處處存在。誰能說内森無法與他人建立一段緊密的情感聯系,與所有其他人對這麼一個看上去和善卻有些古怪的nerd如此冷漠沒有關系呢?

最後内森那句“I'd rather trusting than late”更像是S3E2中他人生哲學的進一步延伸。他以善意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并且願意相信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渴望一個更平等、更和諧、更友善的新社會,在那裡人與人之間都有着更多的善意。也許這個世界已經不再适合内森了,他應該考慮搬回火星,也就是他的老家(doge)。

E7

這一集講述了兩件事。

第一個,内森給一家美甲店提出建議:讓店内的雇員為顧客額外提供泊車服務,目的是确保其不會在做完美甲後翻找車鑰匙的過程中将其蹭掉。這個點子完全可行,但問題卻仍然存在,即美甲店的店員都是亞裔女性,而美國人對亞裔群體的一大刻闆印象是——車技不好。

《救援高手》憑借其社會觀察屬性總能在不知不覺中反映出美國基層社會的很多問題,而歧視與偏見是絕對繞不開的,這一部分對這方面内容就有所反映。刻闆印象是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一種已經定型的認識,總是讓其中的“另一群體”大為惱火。内森則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消除顧客對亞裔不會開車的刻闆印象,通過請一位專業的亞裔女性賽車手泊車來實現。然而最諷刺的是,這位長相不太符合美國人對亞裔刻闆印象的賽車手,要通過模仿美國人對亞裔刻闆印象的口音,證明自己是亞裔女性。在提到這一點時,内森不斷地進行疊甲,讓人啼笑皆非。看來刻闆印象終究無法被消除,内森“人與人和諧平等”的構想幾乎無法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在與美甲店老闆的談話中,内森開誠布公地說道自己是個女權主義者,并且在“粗犷的外表”下性格有着“女性化部分”,因此可以和女性感同身受。這些話語看起來要比S3E2中的男性化舉動可信得多。

第二段是我個人認為本季除了幾個獨立成集的故事外的最佳片段。這部分的主題也不是幫助店主,而是應觀衆的要求,證明内森本人是個有趣的人。做到這一點,内森需要和一位陌生人共同出去玩,并記錄下出遊前與出遊後他體内的多巴胺含量進行比較,以顯示出他與内森相處的過程中是否感受到了樂趣。這段的主題和S1E5中假真人秀部分有點像,都是要證明他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究竟如何。内森能生發出這樣的問題,其實就證明他對這方面有些心虛,而這段出遊的過程也證明了這一點。

有趣的是劇中的内森提到他在現實生活中是個“有趣”“輕松”而且十分“随和”的人,當然我們都知道他在節目中卻幾乎不笑,即使面對極為滑稽搞笑的事情。這段話可以看做是内森在節目内外并不相同的官宣了。但這段話的真實度仍然存疑,畢竟,說出這話的仍然是劇集中的那個内森·菲爾德。但這話确實與後續的内容形成了反差。

内森在一個幾乎淪為約炮網站的交友網站上找到了一位叫布蘭登的單身男子,他确實想和人出去玩,所以便邀請他作為秘密測試對象。通過這一集,我們得以看到内森終于成功地與其他人出去玩了一圈。這個布蘭登看上去是個十足的肥宅,在車上分析各路影片中的紅藍元素,而内森完全無言以對。内森安排的第一站試戴帽子簡直尬出天際。第二站玩卡丁車則确實貼合廣大男性的喜好,足夠令人興奮起來,而這次實驗的初衷是測試内森自己在與人相處方面是否足夠優秀,添加這些遊戲項目無疑有點開挂的意思了。

而全程最騷的操作在于護士提取布蘭登的血液檢測樣本那段,内森在護士身上安裝了一個排放fart聲的音響,這無疑是徹頭徹尾的作弊,就好像在本應給别人講笑話把人逗笑的遊戲中直接給對方撓癢癢一般,最終得出的結果也隻是這段的搞笑程度,而非内森本人的搞笑程度。布蘭登确實樂不可支,而内森對此卻也頗為得意。畢竟他的确沒有信心讓别人感到快樂,而且理論上來說,這一整個部分也隻是内森對于觀衆對他性格方面質疑的回應,所以他自始至終都在敷衍了事。第五集中内森就已經沉浸在自己所編織的充滿愛意的精神世界中,選擇扭曲真實存在的問題來逃避現實,而這一集内森再次通過偷換概念自我感動,力證自己的确是個有趣的人的事實。這沒有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在過程中又欺騙了一個無辜的人的感情。

所以,在劇集中難得一見地,内森願意主動想辦法,将一場虛僞的作秀中的友情延續到現實之中。也多虧了這位布蘭登老兄的寬容大度,他對内森的秘密實驗内容并不怎麼care,于是更加難得一見地,内森成功交到了一個朋友。結尾兩人在遊樂園的混剪鏡頭令人感動,兩人的表情中洋溢着純粹的快樂,内森似乎終于收獲了他渴求了許久的友情。我願稱這段為本劇所有集目中最暖心的結局,同時也是内森最歡樂的瞬間。這一整段故事正像一部溫情喜劇片,有笑點,有曲折的過程,有情感的遞進,最後的完成度也是相當之高。

S3E7

E8

從片頭被去掉就可以看出來這一集将會不同尋常。的确,作為本季季終集,E8在内容與氣質上不同于其他所有集,與這一集看起來最相像的無疑是S1E7,都是純粹的任務式驅動,都有着令人不明覺厲的大陣仗。但與之不同的是,E8有着更為嚴肅的精神内核,更像是一場不折不扣的行為藝術。整集幾乎沒有笑點,全力集中于社會實驗主題。

這一集中内森所盡力嘗試的隻有一件事:把一個沮喪頹廢、前途無望的年輕人轉變成一位國家英雄。當然憑借他自己去做到這件事已經無法指望,内森在過程中全權取代了他的身份,并把他本人流放到荒野之中。這是一場造星實驗,而如果要成為明星你必須在某方面有着強大的實力,内森的選擇是——高空走鋼絲。并且收益将全部被用作慈善事業。這樣的事迹經過媒體和電台的宣傳,全美人民都會知道有這樣一位年輕人,他平白無故地挑戰其他人都不敢挑戰的極限運動,并且與此同時竟然還為公益事業做出貢獻,無疑他将成為許多人眼裡的英雄,他也将因為做過這一件事終身受到他人的敬佩。

内森所“拯救”的年輕人名叫寇瑞,一位收入微薄的啃老青年,生活一成不變。内森接替了他的形象、地位、身份,并幫助他完成這項徹底改變他人生的慈善活動。這一集本身包裝得也完全像是個慈善活動,試圖讓一個年輕人對人生重燃信心,但我想内森的本意可能還不是這個。S3E3中他包裝炒作的才能已經有所體現,這一集可以看做内森對這方面嘗試的延伸。但與前者純粹的虛構與謊言不同,這一集他想要真切地做一些值得稱頌的事情,正如S3E2中他所認為的那樣,在曆史上被人們所銘記,這也是為什麼他選擇完成這場社會性實驗的對象是他自己,而不是其他什麼雜技演員。

在戴上寇瑞的頭套,模仿寇瑞的語氣、動作四處宣傳為走鋼絲行動造勢的同時,内森還試圖解決寇瑞除了聲名之外的其他生活問題。他甚至代替寇瑞與别人約會,并為他找到了一位美麗并且與他有很多共同之處的女友。奇怪的是内森常常為單身所苦惱,但戴上寇瑞的頭套之後,他反而減少了與他人的社交恐懼,更有勇氣傳達自己的心聲。内森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還在酒吧停留了許久,發現身為寇瑞的他變得更開朗、更受歡迎,他甚至開始享受帶上面具所度過的每分每秒。

這是為什麼?事實上我們所有人的社交恐懼症都是出自對我們“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對“自己”形象的過度擔憂。一旦我們不再是我們自己,而是換成了别人,這種心理壓力自然而然便無影無蹤了。内森更是如此,他身上背負了太多枷鎖,公衆人物就是其中的一道,他本身的性格因素又是一道,而寇瑞的面具使他卸下了這些壓力,敢于釋放真實的自我。然而他以寇瑞的身份所做的任何事都不會影響他作為内森本人的一絲一毫,這便是在寇瑞背後内森本身所背負的沉重的孤獨感。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内森在這一集中的嘗試帶有前所未有的真誠與挑戰性。畢竟這可是高空走鋼絲啊!這的确堪稱電視劇史上最大膽的創舉,畢竟其他影視作品中幾乎沒有演員真實拍攝的走鋼絲戲份,包括囧瑟夫的《心中行走》,而内森是真的要這麼做,從兩棟大樓的房頂上借助鋼絲走過去。本劇的紀錄片屬性發揮了作用,這使得沒有任何劇情是被安排過的,内森在走鋼絲過程中發生什麼完全聽天由命,你所看到的畫面絕對不是後期合成或剪輯得到的。那麼,内森就應該百分百掌握好走鋼絲的技巧。他确實做了極其充分的準備,我們能看到他為此準備了數月,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成敗仍保有懸念。

終于到了走鋼絲那天。伴随着樓下看熱鬧的人群,前來的還有寇瑞的祖父母和他的女朋友。内森扮演的寇瑞踏上了鋼絲,他日複一日的練習顯然發揮了巨大成效,這使他在上百人的注視下得以在數十米高的樓頂沉着冷靜地向前邁出一步又一步。他就這樣奇迹般地跨越了鋼絲,順利取得成功。此時他甚至沒有盡興,或許也沒準備好和寇瑞這個身份告别,他又跨越了一次又一次,無疑對走鋼絲這事已經完全遊刃有餘。他獲得了人群的喝彩,他獲得了祖父母的肯定,這一瞬間他已經陡然成為成功人士,隻不過“他”不是内森,而是寇瑞本人。

S3E8

穿越鋼絲五六次後,内森扮演的寇瑞進入了帳房,從中走出來的則是寇瑞本尊,他還是曾經那個loser,但身邊的一切都大不相同,而這都是内森給他一手打造的。他與未曾謀面的女朋友接吻,他朗讀并不熟練的演講稿,他享受人群的掌聲與歡呼,而内森已摘下寇瑞的人皮面具,消失在人群深處,隻留下一個孤單落寞的背影。這一幕足以當選本季最孤獨場景,也正是“wizard of loneliness”的具象化體現。還有什麼比所有的功勞都屬于你,可是人們卻在為别人慶功更加孤獨的呢?這也是《救援高手》不可避免的根源所在:内森幫助的總是别人,而他自己的才華與能力卻總是被公衆所忽視,尤其是這段故事,畢竟真正做了那些值得稱頌的事情的,是他,而非寇瑞。可是這一切都沒關系,畢竟——這檔節目播出後,一切都會改寫。

寇瑞在那一刹那的确取得了一切,他得到了長輩的認可,他有一個愛他的女朋友,他得到了所有了解他的事迹的人們的敬仰,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但那又如何?正如他祖母所說的,全劇最後一句台詞:“What happens now?”這是一場慈善活動,也是一場華麗的表演,寇瑞得到了人們的敬佩,在各大媒體刷了一波存在感,然後呢?他骨子裡仍然是那個一事無成的肥宅青年,他錯過了成為國民英雄的過程,僅僅得到一個光輝燦爛的結果,他在為人處世上依然不擅長,他根本就不會走鋼絲,他也沒有進一步進行慈善活動的能力與胸懷,他也不知道如何與女朋友相處——這一點上我認為内森又欺騙了一個人的感情,那就是這位女朋友,畢竟她愛上的是寇瑞版的内森,而不是寇瑞本人。

最緻命的則是《救援高手》這檔節目本身,它詳細講述了内森是如何冒充寇瑞的形象做出這一切令人贊賞的事業,而寇瑞本人在此期間完全缺席。這無疑會徹底擊碎寇瑞的光輝形象,如果所有人都看《救援高手》的話。如果說寇瑞成為國民英雄是一場美國夢,那麼内森本人是這場美國夢的締造者,同樣也将其徹底粉碎。

無論如何這一集仍是一場精彩紛呈的社會實驗,它讓我們看到造出一位明星究竟需要怎樣的代價,而成名本身這件事又是多麼的虛無缥缈……

有關于本季《救援高手》的全部解析就到這裡。

如此多的例子都在證明,這部劇集絕不僅僅是一部喜劇。其實如果單純将其作為一部搞笑喜劇看當然也是合格的,但如果不去“過度分析”一下,那簡直是暴殄天物了。事實上這部劇每一集每段故事都蘊含着大量的信息,而每段故事又可以探讨截然不同的議題,這使得這部作品有着相當龐雜的信息量,在這之中則是無法被簡單概括的無盡深層次内涵。内森·菲爾德的個人魅力使這些素材被有效地連接到了一起,加上孤獨的内核,方成為一部喜劇界無法被複制的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