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看騰訊出品的《解釋鴻溝》 ,是圍繞陳嘉映做的半紀錄片式節目。看了幾集後感覺,這個節目确實會像陳嘉映在第一集中所擔心的那樣,不會有太多的觀衆感興趣,主要因為節目中所讨論的大多數問題作為學術來說很具體,但對于具體生活來說卻不具體,同時又沒有直觀、直接地展現出讨論這些問題時所體現的方法論與價值觀,對于普通觀衆來說不太容易獲得延展性收獲。

就我個人的觀感而言,我覺得陳嘉映的水平确實遠超節目中出現的絕大多數學者——特别是他的哲學同行們——也遠超他在著作中所反映的水平。這個節目對于他本人來說并沒有祛魅,反倒祛除了其他很多哲學從業人員的魅——啊,你們就這個水平?

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與陳與錢理群談話的那集,錢的哲學深度和思想來源肯定不如陳深厚、廣博,但他的人生經驗足以應對陳對他(其實也是對自己)的疑問。在我看來,錢具備了一種「活夠了的坦誠」,而坦誠就是面對人生最銳利的武器,當然如果真想做到足夠坦誠,那就必須覺得自己活夠了。陳在其他時刻都是一位為他人答疑解惑的智者,但面對錢理群時,他雖然沒有太大的疑惑,但看起來也非常渴望從錢那裡聽到不一樣的答案,而錢的回答确實也引起了他的情感震動,比如在某些時刻能看到陳在沉默的間隙,眼眶泛紅。可能對于任何人來說,将自己放置到懷有真正的好奇心和不斷尋找答案的境況中,才能獲得不斷思考的動力。否則,一旦一個人自認為找到了終極答案,那麼,要麼會變成瘋子、要麼會變成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