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對背臉對臉》在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中的地位,是經得時代的沉澱和考驗的。
能在衆多敏感話題電影中突出重圍,這是黃建新的本事,他使用他最娴熟的創作手段,創造出一個和諧的電影,開創了涉及創作禁地的成功範例。在守住反應現實的電影中文學性的同時,它理性的止步于批判現實至上的宣洩沖動,這是中國那幾位名噪國際的導演所缺乏的(其實人家不需要ª)。
現實主義題材往往存在争議,當然電影界是很團結的,但作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公衆作品,總會有胡錫進之流抛來非議。有賈樟柯《江湖兒女》之戰給出的完美答複為例,沒有必要紅着臉跟批評界吵架,因為我們的角度完全不同。無論如何,至少他可能會給你很大的啟發,你本來很多不明白的事,他能讓你想明白。
80年代中國電影有過一段最輝煌的時期,那時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和今天還不太一樣,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社會開始改革,正在發生一次劇變,這個裂變帶有非常多的複雜性和宏觀性,文學創作多向于批判現實,因此核心并不是具體的人,而是當時體制下存在的各種弊病。依托于那時誕生的一大批現實主義文學,電影相應地來說給角度比較敏銳,視野比較大。而在今天社會結構相對趨于穩定的時候,電影開始對個體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所以現在像《少年的你》之類的片子就關注到個體,關注到個體跟社會的問題。
至于最關鍵的監管審查的問題,懂的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