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原作,也聽過有聲書,如果說精彩程度,原作10分,劇版3分都沒有。然而,原作比較早,很多内容過時,比如說女性價值,原作裡倡導“鬥”——和一堆極品親戚鬥智鬥勇。劇裡有一個改編我挺喜歡的,就是把一個純純的壞老太太,周奶奶的“曆史”改寫出來。
在女主的母親摔倒難産之後,一家人就在爺爺面前各出奇招,希望把女主一家人分出去。爺爺心裡有了決斷,但是他還是躲了出去,把奶奶一個人留在家去面對那一切。周奶奶說了句,他從前就這樣,總是把爛攤子留給我。面對兒子的時候,她說,沒有你爹同意我會來說? 這一段,我覺得改編的還是蠻成功的。一方面,奶奶平時即便再強勢,她的話語權仍然在丈夫之下,甚至如果沒有丈夫的同意,她的兒子媳婦都可能不聽她的。另一方面,奶奶當了一輩子“壞人”,做的不過是爺爺希望她做的事情。
奶奶多次強調自己曾經的苦難,例如,她嫁人的時候也是小姑娘,她生了孩子第二天就開始幹活……當她為了花生方子向兒子發脾氣,爺爺數落她,她的反駁是:“當年你媽就是這麼拿捏我的,也是這麼拿捏你的。” 這是奶奶的一生,她從一個少女變成巫婆的一生。在這個家裡,她幾乎沒有感受過溫暖,甚至她習以為常,以至于把自己的苦難強加于後代。
我喜歡這個角色,老演員演的很好,作為觀衆,我讨厭她,也同情她。
可是,編劇導演想要的太多,女性話題、田園生活、懸疑,看樣子後期還會有朝堂。我想說,你能把一個寫好就不得了了。
我不懂編劇想要講什麼,一個故事,看不清主旨。如果想要講述女性的苦難,為什麼沒有破局之法。如果想要講女主的智慧,為什麼把女主的内容改了一堆到男主身上。如果是要講鹽務,為啥把男主寫的那麼不務正業又缺乏常識。
細節真是……這麼說吧,隻聽不看的效果比看着屏幕好很多。很多設計是覺得觀衆是傻子嗎?比如逃跑的時候幹嘛要停下來摘面具?怕别人認不出你嗎?女主角上台唱好漢歌那一段,我能看出來編劇的意圖,但是,她一嗓子出來,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這個劇給我的感覺就是,有些東西想看,比如周奶奶,女主父母。他們的演技沒得說,故事也不錯。但是,有很多時候,感覺這個劇都在演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