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當前評分不高,7700+ 給出了7.0評分。有言論稱,戛納當地評獎時都評價為挺水的金棕榈。可能對于希望大多數民衆而言,斯裡蘭卡戰争難民的偷渡、政治庇護損害了自身利益而無法共情,當然也存在無理由不能共情的觀衆。
此處隻是提供一個視角:幸存者忍受着戰争創傷,對生仍舊抱有希望努力地活着。不是聚焦法國底層邊緣人物的故事,更應該是戰争幸存者努力掙紮的曆程。
第一部分 鏡頭解析;
第二部分 結尾和整體如此割裂,導演是否意識到?如此結尾的意義是什麼?
個人評分:8.5/10;
************
劇透警告⚠️
************
第一部分 鏡頭解析

男主親手火葬了失去的戰友,直到血肉燃盡,也将代表這段過去的軍服扔進了火堆轉身告别。孤單一人,眼下隻想逃離,活下去是唯一的念頭。
女主為了去英國投奔表姐,在避難棚戶區找到了失去父母的女孩,借助男主的關系組成“臨時家庭”,偷渡到法國申請政治庇護。
此刻,三者沒有任何情感羁絆,隻想維護“臨時家庭”的謊言,能夠得到安穩生活的機會。

登上離開的船隻後,畫面變黑,一點點光亮又遠及近。
黑暗中閃爍的光,是他們生活的希望。直到畫面清晰,從形而上具像化“義烏小商品”,生活被希望一點點照亮。

申請政治庇護時,女主想獨自去投奔表姐。
被男主用她需要對女孩負責的理由拒絕了。二十幾歲的女主想法是自私的,但并沒有獨自離開這一行為,也說明她是善良的。
男主終于在郊區得到了一份“看門人”的工作,三人有了栖身之地。

新生活的開始,融入陌生的環境要先順應環境。
男主和女孩已做好融入準備。女主依舊徒手抓飯,保留着原有的習慣,抗拒着,把自己當成此地的過客。
安定下來的第一夜,戰争多年幸存下來的男主發現周圍潛在着不穩定因素——沖突鋪墊。女孩進入社區學校的“特殊教育班”,包含着各種不同膚色的面孔。也在暗示,此地人口構成複雜。

女孩希望得到女主的親吻,開始對女主産生情感寄托。
依托于男主、女主的照顧,女孩對兩者産生了情感依賴。開始睡前和男主聊聊天,和女主有親昵的行為。這是女孩期待的生活。

穩定一段時間後,男主期望女主工作以緩解難以承受的負擔。盡管女主語言抗拒着,依舊被男主推動着開始找工作。要求不高且不錯的薪資,為劇情埋下伏筆。

排外,世界無處不在。女孩在被不停的刺激下,與同學産生了沖突。女主被叫到學校責備了女孩。回家後,女孩開始用法語偷偷咒罵女主。肢體溝通過後,女孩主動溝通,彼此開始靠近。女孩和男主也像父女一樣相處,情感羁絆已成。

男主開始和女主聊工作見聞,聊幽默感這樣無關緊要的話題,也開始有了肢體接觸這種親昵行為。女主開始認同、享受此時的生存方式。

電子追蹤器,再結合客廳作為幫派頭目議事廳以及女主很高薪酬的前情,昭示着年輕雇主就是涉及毒品的幫派大佬。對女主而已,年輕雇主對她釋放的隻有善意。

相比男主每晚在窗邊的警覺,女主看到的是安穩的生活——窗外的狗。順其自然,情緒内斂的男主得到女主的主動回應。開始參加教會活動,女孩替男主采花獻給女主,也開起了玩笑。三者間的情感羁絆都已形成,成為了一個家。

在教會活動上,反叛軍找到了男主。頭領在身心受到摧殘的情況下還活在想要繼續鬥争的夢裡,要求男主募集資金為事業繼續奮鬥。男主拒絕了,任由頭領毆打着。即使逃離了故土,想遺忘的過去被揭露在眼前,失去的戰友和親人畫面又一次襲來。酗了酒,唱着往日的戰歌,一個人在工具房發洩着,自我煎熬着。宣洩過後,鬼使神差的倒在了女主和女孩中間(一直分房睡,保持着距離),潛意識中已把兩者當成能夠獲得慰藉的地方,也是精神寄托之處。

男主将逝去親人的照片從錢夾轉移,去金店給女主看首飾,活着的目的從個人完全轉移到三人的小家。

年輕雇主的幫派,被其他黑幫上門在社區槍戰。女主潛意識護着對槍聲應激的女孩回到了家。透過窗,看到年輕雇主指揮小弟追擊,女主意識中安穩的生活崩塌了,不安感讓她再次逃離。

男主趕到車站挽留女主,希望維持現有的生活。女主訴說槍戰帶來的恐懼,一句“到處開搶的人是你”使得男主失去了理智搶走了護照。當男主和女主返回社區時,黑幫小弟要求搜身女主。男主阻止未果,第一次和黑幫發生肢體沖突。

面對男主的提出女主是否不再顧及女孩的質問,女主直接否定了與男主和女孩的情感,想要一個人投奔表姐。

一向對女主和善的年輕雇主要求女主回來繼續照顧老人,并用“槍”威脅男主取消“停火區”。男主和女主因此發生了争吵。男主對女主的在乎和女主對男主的不在乎,使男主選擇了放手将護照還給了女主。與此同時,女孩已經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接到同學生日聚會的邀請,融入了這裡的生活。

離别已經注定,男主并沒有回家,選擇一個人在工作間酗酒、放縱,隻剩下被抛棄的孤獨。


宿醉的男主接到女主電話,帶着砍刀、螺絲刀開始上場。提撩,錐刺,槍擊,車撞,制造煙霧便于潛入樓體。一步步向着女主,殺上樓去。

配樂像聖歌一樣,女主帶着男主和女孩一起投奔了表姐,看着新生的孩子,滿是幸福的笑。
第二部分 結尾和整體如此割裂,導演是否意識到?如此結尾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遍看完,結尾如此的割裂、如此的不真實。結尾之前,人物心理刻畫非常細膩,男主、女主和女孩直接情感連接的産生、加固,層層遞進。融入新環境,碰到的阻礙以及戰争創傷對當前生活的影響。願意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而HE的結尾,聖歌般的配樂,突然覺得爛尾了。
直到重新梳理人物内心經曆時才明白,導演不是單純的講述戰後流浪的難民艱苦生存的故事,更是對帶有戰争創傷的難民的一種祝願。
試想,戰後幸存者幾何?
幸存者,對生抱有希望者幾何?
抱有希望者,有關系偷渡者幾何?
偷渡者,能融入新環境的又幾何?
“臨時家庭”已經是難得的幸運兒,他們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其他人能有怎樣的結局?
(PS:願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