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這部劇,一開始我以為是一部武俠劇,随着劇情推進我發現是一部奪嫡宮鬥劇,直到謝玉一案落幕謝玉提及與夏江僞造信件,我才發覺此故事的中心主線乃是中國古代版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這部創作于19世紀的長篇小說,實為複仇類爽文的鼻祖。自這部書傳世以來,中外的複仇文學、影視作品,無論題材與時代背景差别有多大,都很難不帶有基督山伯爵這個故事的影子。

琅琊榜這個故事,與基督山伯爵的脈絡和人物結局有多相似,相必都看過的讀者皆心中有數。但它依然是出色的好故事。琅琊榜,借基督山伯爵複仇的故事主線,書寫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代代周而複始為權為利相争乃至機關算盡、手足相殘、民不聊生的曆史陳迹。在豆瓣琅琊榜小組中,有一個帖子發問:看完此劇,你最喜歡劇中的哪句話?我回複了高公公的一句話:在這宮牆内,這風從來就沒有停過。此劇終了,這代人的愛恨情仇也終了,冤屈得以洗盡,那下一代呢。下一代的長林王是否又會因為功高蓋主與祁王一樣被登基的皇帝背棄。在至高的權欲面前,誰還能記得當初的真情和初心。

琅琊榜一劇,它的出色還在于其對中國古代士人風骨具象的刻畫上。言阙舍生忘死、三進敵營;周玄清見玉蟬如見故友、信任如斯;林家滿門被滅,林殊在最後舍命替太子出征,看似保蕭家社稷,實為為保天下社稷安康……

士人風骨,何所謂“仁”啊。所謂仁,孝悌為本,克己複禮,由人複天。梅長蘇本人就是孔子所言“仁”的具象和範本。他是一個理想化的人,也是一個易碎的夢。他與周玄清論道,“世間萬物無處不道”,他與梁帝論天下,“若無百姓,何來天子”。他是一個理想國的國王,這個國的臣民是數千年來華夏文明裡無數立于朝堂或江湖的士人。

但這個國終究是不存在的,正如梅長蘇終究毒發身亡。在這世上,真正存在的隻有前仆後繼代代相傳的古典士人舍生取義的願力和剛健樸素的生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