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隻能說寫的和拍的都太bravo了,那些獨白,眼神下的隐秘,無奈、得逞、贊賞的微笑,向我們傳遞的都是正當時代的女性問題。

“我的丈夫和我的兄弟都一樣,他們隻把我當成照片,一個物品,而不是一個人。”

“隻有女明星才能上海報”

“我再說一遍,我不是演員。”

萊拉和埃琳娜,正如現在粗略分為的兩大類女性:尖銳有力的,和安靜乖巧的。萊拉像刀劍一樣尖銳的棱角幫助她和埃琳娜在索拉拉兄弟的威逼下逃脫,但也讓她在父親兄弟丈夫的背叛下傷的更深。埃琳娜,木讷外表下的她似乎扮演着一個旁觀者,我很驚訝的是她對萊拉的鋒芒更多的是欣賞欽佩而非嫉妒。(女性之間友誼的力量真的是很強大的!)

作為略顯功利主義的我,在觀劇時很慚愧的承認,我一直不時在比較二人的狀态,也在為我自己尋找一個最優解。“到底是保持尖銳還是保持沉默?”

作者設置的矛盾很有意思。略顯平庸的努力型女主埃琳娜一直是幸運的那個。在男權社會裡,她有着相對寬容的父親和相對富裕的家境,讓她得以繼續學業。她乖巧懂事,老師街坊都願意給她額外的書本,度假的機會,和零碎的活計。但“天才少女”萊拉卻因為經濟問題被迫停止學業。她的個性,鋒利讓她神秘迷人的同時,也将她推向輿論的浪尖。萊拉對埃琳娜說“你是我的天才女友。”而埃琳娜在獨白中卻說“我知道她一直是最聰明的那個,我不願被她落下,于是她做什麼我也做什麼。”兩個女孩将對方當做自己的鏡子,她們羨慕對方有自己所不曾有的特質,發自内心的欣賞它,不自禁的向對方靠近。這老讓我想到困擾我至今的問題:究竟怎麼樣的尖銳才算底線,怎麼樣的沉默才能保護自己。萊拉為了保護自己的棱角付出了太多,埃琳娜在一旁作為“天才的朋友”忍受了多少不甘。在社會的凝視下似乎乖乖女才是最好歸宿,可在自我的覺醒中又有誰不向往萊拉的野性呢。

提出了很多問題,可是我也根本不知道怎麼樣去回答。感覺這部劇有點像我自己的那個悉達多,如果初中的我就看到這部劇,會不會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