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一種對現代的反思吧。
隻不過呢,并不是達達主義式的,解構性質的、戲谑和反邏輯性的反思,反而比較古典主義。
婚姻和家庭作為共同體,本是一個互相成就,有所依托的避風港。經過工具理性魯莽的強煎之後,其意義蕩然無存:錢可以自己掙,孩子可以通過灰色渠道産生,性笙活可以買過來。
當我們自诩理性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從來不是婚姻和家庭最原本的用處。無關情欲,無關金錢,而關乎于彼此認可的共同體。
以情欲來為婚姻索骥是不靠譜的,因為這無關認可,無關對方的本性,隻關乎人形景觀的塑造。那樣隻能求得情人,并且是以月為單位的,一個接一個的情人。對于家人和夫妻來說,“敬愛”的成分也許要多于“情愛”。

(在這裡我要提一嘴,共同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不一定非得是婚姻和家庭。這裡隻是論述婚姻存在的合理性。)
依據這個邏輯,影片審視了現在很流行的“生子無用論”。世界是荒謬的,所以不需要帶一個小孩子過來。誠然,以個人原子化的視角來看待這件事情,這是相當合理的。我們對小孩本質上求不得什麼東西(一些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小孩身上的父母除外),他們隻會徒增煩惱。但若是從共同體的角度來說,孩子對于我們個人可能有相當大的意義。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後,“心裡有了牽挂”,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而若孩子能在出生後便在這樣的共同體中獲得認可,想必ta對生命也不會産生什麼抱怨。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生育似乎沒有那麼愚蠢和虛無。

但是,影片中關于這個議題的讨論顯然是站在超越了時代的審視立場上的。是一種普遍性的、人文性的觀點。這個共同體如何得以建立、我們是否會被更大的教條規訓和異化,影片中都完全沒有提到。所以說,它并不能為當今的年輕準媽媽爸爸們提供什麼具體的指導。在我看來,它的矛頭是在指向普遍化、本體論化了的虛無傾向和後現代性。

具體的做法,就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用勤勤懇懇的姿态,述說古典的價值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