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開始以為最開始的相遇和熱戀是最夢幻的,看到最後才發現她們的分手才是最夢幻的。我看很多評論說導演沒有拍好,把愛情拍的非常虛于表面,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想,這不正是現代很多年輕男女的愛情嗎。
年輕時憑借愛好談戀愛,一方面對對方有好感,一方面又是因為對方和自己愛好相同,進一步獲得了自我滿足。但是沒有深入的交流,隻是浮于吃喝玩樂(至少電影裡真的沒有一點深入交流的部分),而且她們确實因為年輕,三觀也在不斷塑造中。終于,在面對畢業後的生活,這一巨大轉折點,兩個人開始走向了兩條道路。最後男女主遇到和自己相似的一對年輕戀人,如果是我,可能會忍不住覺得腳趾抓地,因為已經走過這條路的我已經知道我當初單憑愛好重疊找戀人有多幼稚,不過年輕時的沖動和單純也是另外一種美好吧。
我看很多人說談戀愛不用要求愛好相同,在我這,成立又不完全成立。一方面單憑共同愛好處對象,但舉一個例子就知道多麼不可靠了,比如房思琪。她那個禽獸老師就是抓住了她對文學的愛好,從這一點去欺騙年幼的她。我隻想說有人會讀莎士比亞,同時他也可能會是強奸犯。另外一方面的話,如果沒有相同的愛好,可能連朋友都很難堅持,何況戀人。所以人與人不能隻看愛好,要有更深入的交流以及時間的磨合,無論三觀還是生活習慣,都會影響兩個人之間的關系。這時我就忍不住想起了愛在三部曲,為什麼《愛在》會比這部更經典,其實某個方面也是因為《愛在》的男女主不是簡單的愛好重合,就覺得遇到了真愛,而是彼此觀點不斷的碰撞,但是還是被彼此吸引。不過《愛在》到了第三部,兩個人之間最後也是一地雞毛。
愛情果然難以捉摸,但也很合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來就很微妙。何況愛情又常常是兩個人鎖定的關系,非常具有局限性,不如友情更豐富和包容。我可以擁有有各個特點的朋友,她們不用各個方面都能和我磨合,愛情就不行。因此雖然我們聽說有那種一生都彼此深愛着的戀人,但看到的更多是磕磕絆絆的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