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爾街:金錢永不眠》(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泡沫經濟裡的情感價格

(文/火神紀)

  吹泡泡,吹泡泡;看着泡泡變大了。

  吹泡泡,吹泡泡;看着泡泡不見了。

          ——Αρηδ·題記·《吹泡泡》

  小時候我們都曾喜歡過那些五顔六色的泡沫;拆掉一枝圓珠筆,用筆身醮點肥皂水,再輕輕一吹,然後看着五彩缤紛的泡沫在陽光下飛起。隻是我們都知道那些泡沫脆弱得連一陣稍大的風都經不起,隻要輕輕一碰,它就破滅了。

  第一次知道破滅這個詞,并且知道得如此形象,也許就是從某個那麼美麗而又消失得如此徹底的泡沫開始的。隻是我們不知道,原來我們長大了之後依舊如此迷戀那些那般如夢如幻的泡沫。以至于我們這般如癡如狂地追逐那些可望卻不可及的一切。

  華爾街是不是我們渴望的那個最大、最夢幻的泡沫呢;我們追逐,甚至就生活在那個泡沫裡;住在我們住在那個随時都将滅亡了的虛妄裡。當我們把生活裡所有的一切都寄托在那些易碎的數字和曲線裡的時候,我們最真實的生活反而變得不那麼真實了。

...

  奧利佛·斯通(Oliver Stone)是一個風格多變的導演,我們可以細數他曾經在電影史裡所拍過的那些風格各異的電影;可是我又如何能夠接受一個拍出了《天生殺人狂》的導演竟又拍出了如此中規中矩的《華爾街:金錢永不眠》(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次貸危機、經濟風暴、銀行瀕臨倒閉、超級企業宣告破産、美國财政部援救……這些在财經新聞上已經耳聞能詳詞彙說明奧利佛并不像我所想像的那樣自大,這部翻拍自己自己1987年的口碑票房雙豐收的《華爾街》(Wall Street)或多或少表達了奧利佛向主流市場示好某種意願;隻是,這還是我所迷戀過的那個奧利佛嗎?相比之下,我還是更喜歡《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裡的那個奧利佛——自我,獨立、率性而勇敢。可是,這并不能把這部平庸的電影從口誅筆伐的泥塘裡拯救出來。

...

  單就情節的鋪設而言,這是一部相當泛味的電影。電影的鋪墊過于倉促,以至于某些劇情看上來極其的單薄。希亞和邁克的兩場複仇,希亞與凱瑞之間的愛情,以及邁克與凱瑞之間的親情;再加上風雲變幻的金融市場上寸土必争的職場交鋒。這部想把一切都講明白的故事,到底沒能表達好其中的任何一件事;既要涵蓋所有一切,勢必在每個點上所能投放的精力都有所削弱。兩個多小時裡要講完那麼多個故事,想來繁華無限而細膩不足;以至于所有的故事都講完了,而所有的故事卻都同樣都沒能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