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到侯斯頓,是中學時讀的《傑奎琳風格》一書提及傑奎琳·肯尼迪标志性的盒裝帽由美國設計師侯斯頓設計(該書翻譯成霍斯頓)。

本片故事從60年代末盒裝帽不再流行,侯斯頓從女帽設計師轉型為女裝設計師開始,集中講述他職業生涯的興起與跌落。在這一過程中,以下三個因素對他起着決定性影響:

無法平衡藝術與商業。侯斯頓的設計公司起步時雖一片叫好,訂單劇增,但無錢擴大再生産,迫不得已引進商人大衛的資金,卻不慎出賣了品牌與名字。其後被迫為數個不同公司打工,長期掙紮于藝術家與商人的多重身份認同。

交友不慎。情人維克多不但使他深陷毒品,更誘使他頻繁出入于54俱樂部,夜夜笙歌,嚴重影響創作狀态和産出。雖然他一開始有所抗拒,但漸漸妥協,愈陷愈深。維克多常濫交,最終二人均染重症而亡。還有一點,電影隻略帶提及——據安迪沃霍爾的日記,維克多經常偷拿侯斯頓的收藏品給安迪沃霍爾,其中既有沃霍爾售給侯斯頓的畫作,也有傑奎琳肯尼迪給侯斯頓的親筆留言條。侯斯頓因交友不慎而逐漸堕落,以緻失去事業、金錢,健康。

為盛名所累。作為一部傳記片,《侯斯頓》與同為傳記片的《憤怒的公牛》十分相像,傳主都是為盛名所累的名人,内容也都圍繞“其興也勃也,其亡也速也”的過程。盛名之巅的傳主患得患失,對失去名聲的懼怕最終束縛了自己。後來,他們終于失去了名聲,同時也終于收獲了内心的甯靜。片尾,侯斯頓失去品牌,也得知時日無多,名與利對他而言不再有意義,在這樣的心态下,他成功設計了舞台劇服裝,為職業生涯做了完美謝幕。

片子也有若幹缺憾。首先,傑奎琳作為侯斯頓職業生涯的第一位貴人,片子卻對他們的往來避而不談。或許這是出于避談美國曆史的敏感點的考慮。其次,據已出版的安迪沃霍爾日記,70年代末,比安卡·賈格爾長期借住侯斯頓家,二人被外界誤以為是戀人。比安卡的日常造型也是侯斯頓親自操刀,影片對此毫無交代。再次,作為噱頭的黃暴場景其實可有可無。

總體而言,制作精良,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