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很久沒看這種查澤雷這種風格的片子了,爽是真爽,看過之後沒記下什麼東西,但是留下的是一些閃光點,有人可能覺得為了一碟醋包一大桌子餃子有點不值當,但是我覺得《巴比倫》反而是達米恩野心的表現,它不是給電影史或者好萊塢的情書,而是摒棄抛棄,展現一個已經過去的時代。

關于大家提到比較多的槽點就是人物塑造,主角二人,還有皮特,朱,黑人讓人不明所以。我是認為查導的片向來是這樣,技法上的過分充斥(爆裂鼓手),色彩上的溢滿(愛樂之城),都讓觀衆把人物忽略了,當然鼓手感覺可還好一點,這個對我來說倒是不影響什麼,我怎麼說算是感受派的吧,通常一場電影下來,像這部還是三小時的除了主角的名字其他配角的名字我是一個也記不住,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去感受影片中的律動和想法。

一、嘔吐,排洩物是對荒蠻時代和現代的反感。

所謂黃金時代是什麼?思想的黃金時代,藝術的黃金時代,電影的黃金時代,本質上電影這塊是對電影工業的懷念,是對電影是一個可以窺探上流社會時的地位的向往,就像我們總向往盛唐,向往最強的時候。可是黃金時代就沒有問題了嗎?開場用十幾分鐘極嗨的????party已經向我們展現了那時的“自由”狂亂,與後面體面的聚會,洛杉矶的ass是對應的。

每次片子成功收獲票房電影人們都在狂歡,這麼一樁得名得利的好事情誰不想參與呢?女主角就是這樣被吸引過來,因其表演天賦在片場被選中,從而走向人生巅峰,男主則是在大佬的帶領下等待機遇一炮而紅。這樣的橋段在無數的電影裡都看到過,有人評價就是前人已經講過的又咀嚼一遍沒什麼意思。确實如此,對那個時代的想象還不夠,還是局限于此,很多直給的東西不留觀衆想象的空間,這是個問題。但就人物發展軌迹和後面片子的幾次走向,我絲毫沒有覺得拖沓,幾次電影工業的變革,幾次事件的發生,都還算在控制之内。

這裡要提一點,哪怕是在疫情前幾年直到現在,電影工業相關的也是所謂上流人在控制,那些為夢想為藝術的電影人都還在等一個機會,出品方資方把控的市場下,我确實感覺到有種日薄西山了,這也是近兩年一些導演開始唱衰的原因吧。但是查導像是告别再出發,有種預感下部會迸發,如果沒有那基本沒什麼期待了。

二、幾次電影的改變,到最後男主的回顧,本次就是一次個人想象的簡史。

開始之初,衆星捧月,稍有點變化都是業内業外的大地震。新聞媒體争相報道,大街小巷人們談論,而如今除了影迷,影人,再想像過去一樣奪得矚目權實在是難。

男主的落淚也是我們這些影迷觀衆的淚,更多的是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替别人流淚這件事很别扭,可能我作為一個95後在這個時代以旁觀者的角度看還可以接受,不知道好萊塢的人是怎麼想。

這裡就要提到那個,女的小說家,記錄者。她與皮特那段對話還是挺浪漫的,上個世紀,上上世紀的銀幕形象知道現在還能被小朋友,被最新的人類觀看,留下的這種時空交錯的碰撞。這個功能并不是電影獨有,書籍,繪畫,音樂,都有,電影隻不過是具象化,具體的某個演員,你知道他,他留下名,不必神化電影,但不可否認這是電影的浪漫。

三、巴比倫的破敗,電影的破敗

上面已經說了,電影的地位今非昔比,就像互聯網發展之後,傳統報社日漸式微也漸漸轉向新媒體方式,但是仍有人再看報隻是少了。唱衰,懷念确實沒到那個時候,查導這部這麼嗨,從情感基調上來說是想拍一部,自己的想象中的“好萊塢往事”,導演這麼年輕不可能不拍片子了,整體觀看體驗是下降趨勢,有人說整體被最後一段混剪拉低了水準,其實這個就是新與舊的隔閡,混剪,解說,這些是對電影完整表達的傷害,整個流動的時間被切割成細小的碎片,而我喜歡巴比倫的地方正是那些閃光的橋段,不用将這些高光集合,懂電影的人自會去感受,在心裡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