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隊長4:勇敢新世界》(下稱《美隊4》)在中美市場同步上映。作為漫威宇宙核心内容的系列新作,該片在映前就已頗受關注,然而,影片上映後的表現,可謂慘淡。
尤其是在内地市場,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美隊4》在大陸的首日票房落在3836萬元,遠不及《美國隊長3》首日的1.8億元。且影片上映至今,其内地累計票房剛過8200萬元,預測票房多次下調後,最新數據隻在1.24億,創下漫威電影在華最低紀錄。
口碑方面,《美隊4》的豆瓣評分僅5.3分,同樣是系列最低。低迷的表現下,毫無疑問,好萊塢大片再一次在國内市場遇冷了。
早已注定的失利
從當前的票房表現來看,《美隊4》的頹勢并不隻在内地市場。
據了解,《美隊4》在北美首周末票房為8850萬美元,雖勉強奪得當周冠軍,但遠低于前作《美國隊長3》1.791億美元的開畫成績。此外在口碑方面,《美隊4》的表現也不算好,該片在北美爛番茄的新鮮度僅為52%,均分5.6,MTC評分43/100,創下該系列開分最低紀錄。
這樣的走勢其實早有端倪。在正式上映前,《美隊4》已經進行過兩次内部試映,口碑反響并不算好。據外媒爆出的消息,第二次試映後,該片仍被吐槽劇情平庸,如今上映的版本已經經過重新剪輯和補拍,但口碑低迷的表現卻難有改觀。
就《美隊》系列故事的發展而言,《美隊4》講述了“獵鷹”山姆·威爾遜(安東尼·麥凱 飾)正式接任美國隊長的故事,延續了漫威電影“英雄換人”的套路。但在選角上,新任美國隊長從形象到能力都不如克裡斯·埃文斯飾演的前任美國隊長,喜歡漫威故事的觀衆難免失望。
且就内容本身來說,《美隊》系列之所以能夠在漫威電影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系列中的《美隊2》呈現出區别于其他超英内容的政治驚悚+動作片的表達形式,同時也拉高了《美隊》系列的整體上限。這意味着“美隊”系列故事不隻有刺激腎上腺素的激爽場景,也有邏輯過硬的劇情厚度,而《美隊4》在這兩個優勢上完全崩壞。
盡管在片中,《美隊4》也試圖延續前作的政治驚悚風格,卻僅停留在拙劣模仿的層面。比如片中關于新任美國隊長的身份認同問題被簡化為幾句台詞,缺乏細膩的心理刻畫。同時,除了新舊美國隊長的轉換之外,若要流暢觀影,觀衆至少需要看過《無敵浩克》《美隊2&3》《複聯4》等電影,以及在Disney+播出的劇集《獵鷹與冬兵》,這些内容的時間跨度已有十幾年,如此高的觀影門檻,也成為《美隊4》失利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動作表現上,由于新任美國隊長的設定變成了“普通人”,相應的打鬥場面随之大打折扣,甚至反派紅浩克的動機也處理潦草,與之相關的空戰、與紅浩克大戰的視覺沖擊力遠不及預期。最終,紅浩克通過“話療”投降,邏輯更是牽強。這樣的處理,不隻映射出影片創作上的疲态,也幾乎擊碎了影片最受期待的關鍵點。以至于《美隊4》中為數不多的亮點落在“冬兵”巴基的客串,以及麗芙·泰勒時隔多年再次回歸飾演貝蒂等細節上,而影片的整體觀感甚至讓走進影院的觀衆有“詐騙”之感。
被過度消耗的大片光環
眼下,《美隊4》在海内外市場的多項數據創下新低,但大概率這些數據不會是最低。事實上,當前關于《美隊4》的幾個争議點:角色交替、劇情平庸、政治正确等,在其他同類大片的讨論中也曾頻繁被提及,漫威電影乃至好萊塢大片在國内市場遇冷幾乎已經是整體性的趨勢。
僅在2023年,《驚奇隊長2》《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速度與激情10》《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等多部海外大片,在内地市場的票房表現均不及系列前作。其中,《驚奇隊長2》内地票房落在1.1億,而前作曾狂攬10.35億票房。盡管在該年度,國内電影市場确實受到大環境影響,但多部大片集體遇冷,已經很難歸結為客觀環境的原因,内容逐漸失去吸引力的趨勢已經顯現出來。
圍繞這些内容的讨論中,公式化叙事、工業化流水線的特效大片、劇情離譜缺乏新意、角色交替帶來的不适感等,都成為低迷口碑背後的關鍵詞。甚至,此類作品長期以來在特效上體現出的優勢,也開始讓觀衆審美疲勞,缺乏足夠連貫的劇情支撐,強視覺沖擊的特效也開始有堆砌之感。比如《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為吸引年輕觀衆簡化劇情,但也因此失去原有硬核科幻粉絲,得不償失;《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也因為重複的設定、空洞的劇情,成為空有特效的典型案例。
在這個過程中,從漫威電影到整個好萊塢市場,在孵化了諸多經典IP之後,也已經到了尋求新爆點、新叙事,以及演員新舊交易的關鍵階段。尤其是對于一個個已經深入人心的故事系列來說,人們對劇中情節、角色乃至IP的情懷,已經與其中的演員、故事裡宏大的世界觀形成了深層綁定,演員的更換或是新故事的開啟,都需要經得起推敲的内容去連接新老受衆,培養新一代的觀影群。
但遺憾的是,無論是漫威電影還是部分好萊塢大片,在系列内容的持續開發上,幾乎都停留在了對大片光環的持續消耗上,新的演員、新的内容叙事不僅沒能吸引新的觀衆群,還一再地讓積累至今的老影迷連連失望。如今的局面幾乎是必然的,畢竟市場情懷終究有限,又如何經得起持續的消耗。
共鳴點需要跟上文化變遷的腳步
當然,從根本上說,好萊塢大片在國内市場出現整體遇冷的傾向,根源還是在内容共鳴上。
在過去,好萊塢電影以“小人物逆襲”或“英雄拯救世界”為核心叙事,将其文化中的“自由、平等、個人英雄主義”等價值觀包裝成普世價值,在全球範圍内引發共鳴。在這個過程中,細膩的叙事、超一流的工業化能力,使好萊塢電影獨樹一幟,其孵化的内容在諸多類型上都高度敏銳,甚至具備開創性。
例如,1993年上映的《侏羅紀公園》,成為開創科幻冒險類型的電影标杆;《速度與激情》系列将飙車與動作結合,成為全球現象級IP;至今仍在全球票房首位的《阿凡達》,依然是3D技術與CGI特效加持下的内容高峰……但後來,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好萊塢電影,也需要承擔起意識形态輸出的責任,内容創作需要顧及更多,能夠共鳴觀衆的部分便收窄了,同時,那種獨樹一幟的開創性也正在逐漸削弱。
反觀國内市場,從去年在遊戲領域跑出來的《黑神話:悟空》,到今年票房持續攀升的電影《哪吒2》,都在傳遞一個信息,即國内的工業化水平,以及文化輸出的能力,已經完成了質的飛躍。
前者在精美的遊戲場景、絲滑的打鬥場面、《西遊記》的底層世界觀之外,還植入了非常多國内傳統文化的部分,其中關于大量文物失落在外的暗示,更是借由遊戲走向海外市場,完成一次大範圍的文化輸出。後者繼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題,在足以媲美海外大片的特效技術之下,完成本土故事的再創作,所能夠激起的情緒共鳴顯然更甚。
在這背後,《美隊4》面對的不隻是《哪吒2》爆火的表層環境影響,更在于國人自身文化自信的持續養成,以及整體文化變遷的大環境影響。基于此,在特效已經不再是可以被單拎出來作為一種獨特優勢時,在國内本土文化不斷在多種文娛作品中大放光彩時,堅持老一套叙事的那些“《美隊4》”們,就越來越難以激起國人共鳴了。
如今,警鐘再一次敲響,好萊塢或許需要換種打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