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the pitt發現了許多之前忽略的細節,因為已知後面會發生什麼,二刷時能将很多一刷很難察覺的端倪串在一起。

以下會有劇透。

...
很喜歡這張 拿來做朋友圈背景了

在第一集時,從養老院送來的患有肺炎的老年癡呆患者斯賓塞得了敗血症,并事前簽過拒絕插管和心肺複蘇的聲明,而他兒子女兒有更改醫療授權書,即孩子其實是最終決定父親如何治療的人。

從結局中看,老人經曆了自己要求不插管—子女要求插管—子女見不得老人受苦又要求拔管的過程,而Robby建議子女在去世之前說出‘Ho'oponopono‘的夏威夷禱詞,成為了這條支線的收尾和揭開Robby因疫情救治患上PTSD的一角。

我當時就發現這條支線非常有趣,作為一個跨越了從第二集到第四集的中長線,從中能發現有一些童年時重男輕女的端倪、更強勢的女兒和更圓融的兒子、一直甯願抓緊床的護欄也沒有試圖握住父親的手的崩潰的女兒。這條支線固然有一個令人感動的尾聲,女兒的哭泣卻道出了這個故事中一直埋藏的暗線——女兒從小一直不受重視的委屈和怨恨,還有父親對兒子從小就與給予求——這些都構成了二人展示出來的所有情緒和行為的動因。

關于這些情緒是如何從前幾集表現出來的,二刷時可以從細節中發現很多端倪,讓人再度感歎這部電視劇台詞和細節的深入與細膩。

首先是第二集開頭:

...
女兒先走到父親床前 海倫是女兒的名字
...
...
但父親隻對兒子的名字有反應
...
這幾個名字全部屬于兒子
...
雖然老年癡呆 但他甚至記得兒子的昵稱和小時候玩鬧時的稱呼
...
這個角度能清晰看到女兒的表情 隐約能看到兒子的笑臉
...
兒子轉過頭來解釋 女兒的身影徹底離開鏡頭
...

從這裡,雖然女兒沒有多說什麼,但她的表情和動作都表現出了她的情緒。此時,雖然隐約能察覺到一些端倪,但給的并不明顯。

...
Robby明确了老人不希望侵入式治療
...
可以看出兒子是更理解父親想法的人 因為和父親更加親近

戲劇性的轉折出現在這裡,盡管不希望侵入式治療,無法恢複清醒的父親卻不能真正決定自己的治療方式——女兒和兒子成為了需要二度做出決定的對象。可以看出,父親的治療手段并非由自己偏愛的孩子做出,兩個孩子平等的擁有這個權力。

...
...
...
兒子和女兒都擁有更改父親志願的權力

到此這個案例在第二集以子女仍在糾結中結束。

進入第三集:

斯賓塞先生的病情加重,癡呆表現也更加嚴重,有趣的是,通過女兒和兒子分别确認父親是否清醒的問話也可以看出兩人在成長環境中經曆的不同。

...
父親的情況加重了
...
女兒的問話是更以他人為中心的,問父親是否知道現在在哪裡,強調‘you’
...
相較而言 兒子則更加自我為中心 強調‘me’

小時候不被重視的孩子,内心很可能長期存在一種“需要證明自己”“需要掌控局面”的潛在動機。父親年老生病時,她終于擁有了一個可以反轉權力結構、彌補童年無力感的機會。這種補償心理會讓她在醫療決策上表現得特别積極、果斷甚至強勢,這是她自我價值認同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心理補償機制。

與之相反的,心目中的父親一直是理想形象的兒子,從小就處于一種被照顧、被認同的位置。他對父親的情感連接是穩固又習慣性的,不需要通過行動來“證明”什麼。因此,他更傾向于延續原有的家庭角色,順從、依賴、避免沖突。加上寵溺教育往往伴随一定的回避責任傾向,他在妹妹主導時選擇了消極支持,既不反對,也不主動承擔主導責任。

而最終,做出決定的也不出意外會是女兒,因為他們也明白在兩人之間,相較利己的兒子,女兒所在的角度是二人視角中更有利于父親的(雖然這也隻是在子女眼中,為父親延長壽命,忽視了父親真實的需求),所以兒子的退讓讓女兒變得更強勢。可以看見兒子的視線一直偏離中心、不與Robby接觸,消極地選擇了認可。從中可以看出從很小不同的對待對于孩子未來的影響。

...
...
...
一旦決定就非常強勢的女兒
...
...
...
兒子最終并沒有選擇反對妹妹的決定

劇情進入到Robby無奈插管後:

...
妹妹繼續積極詢問
...
...
無奈的Robby希望二人可以去休息一下
...
兒女此時内部有了争執
...
要喝咖啡
...
兒子有一堆事要幹

然後進入到非常精彩的代為道歉部分,此處劇情設計得非常巧妙,因為相較于妹妹的積極采取行動,剛剛還視線遊離、消極認同插管的男人走出來為妹妹的強勢道歉,這一舉動其實也很耐人尋味。并在描述妹妹時使用了strident來形容她剛才的表現。

雖然這裡翻譯成了“有些激動”,但strident原本是形容聲音尖銳刺耳,引申到人身上會有“咄咄逼人”、“令人緊張”“刺耳”之意。總之這是一個有些越過了所謂激動的形容詞。

...
...
comes across a lil strident
...

而沒過多久,随着病情不斷加重,在Robby的苦口婆心地勸說下,剛插上沒多久就立馬又要拔管了:

...
妹妹的情緒變得更加激動 感覺也有些自責帶來的情緒波動
...
妹妹一直強調“不會放棄”這一說法 在後面也會再次扣回這一說法
...
...
...

第三集部分結束。

快馬加鞭進入第四集,Ho'oponopono環節,I love you, thank you, i forgive you, please forgive me.

...
哥哥開始
...
...
...

對于哥哥來說,斯賓塞先生确實是一位稱職的好父親。但在不被公平對待的兄妹關系當中,一方獲得的過多的、對于令人滿足的愛,就會變為對另一方的忽視,這讓父愛在妹妹的心中變成了稀缺品。

而當哥哥意識到自己說了一大堆妹妹還什麼都沒說,并試圖讓妹妹也說點什麼的時候,女人所有的不滿和委屈都在此時爆發了。

...
...
以Robby的視角看很有意思 他看上去很憂慮

插一句:Robby從第二集開始就隐約有看眼色的意思,但他作為沉默的旁觀者一直沒有表現出任何傾向和情緒,這也很符合急診高效、緊張的同時兼具細膩的觀察,以及大部分時間無法開口的、保持明智的沉默模式。

...
...
...
鏡頭語言再一次 從女人的側後方給鏡頭
...
摒除了兒子和父親 女兒一直埋在心裡的感受得以浮出水面
...
...

如果隻是停在這裡,也足夠讓觀衆意識到和理解女人之前的選擇,但劇情設計選擇更進一步,讓女人的情感進一步爆發,這不僅體現了the pitt中每一個人物情感的複雜性,揭示了急診醫學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本質,也完成了這一案最精彩的收尾:

...
...
...
...
...

女兒一直強調的不想放棄,不論是以“父親沒有放棄我們任何一個人”要求插管的聲明,還是插管後就算看到父親痛苦也在不斷說服自己不會放棄的瀕臨崩潰,再到後面情感爆發後,才讓所有人意識到,可能前面一粒一粒用鏡頭和台詞堆砌起來的女人的強勢,大部分源自于童年早早被父親忽視、離開家的經曆。

女兒不感興趣的棒球、做模型和釣魚,如果隻是這樣能讓父親更多的陪伴自己的話,那現在她也願意做。這句“請原諒我”沉重又複雜,這不僅是對不夠理解父親、違背父親意願給他插管道歉,還是為對父親曾有過的不滿道歉。可是如果沒有給予足夠陪伴是父親的錯,那因此對父親怨怼不滿又怎麼會是女兒的錯?這也是這句道歉如此沉重又令人揪心的原因。

她是最早被放棄的孩子,卻也是最不願意松開父親手的人。


———————————————

以下是非常情緒化的個人的想法:

一開始抱着非常單純的心态隻想在影評罵一句老頭活該,但字數超了隻能轉戰這裡。這就是什麼因種什麼果,因為生前根本不關心女兒,也從不在意女兒想要什麼,所以女兒不懂得父親的意願也是自然的。弱勢的兒子就算更理解父親,因為沒有主見和逃避責任也間接讓父親受了苦,很是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二刷意識到第二集原來發生了這麼多事,腦死的兒子和他的父母、誤食葉子軟糖的小孩、給自己下藥嘔吐為了把兒子送來醫院的母親,還有可憐的Whitaker失去了自己的第一個病人…一切混亂的開始都在第二集啊。

整理完才發現這橫跨了好幾集,現在已經頭昏眼花,再次感歎這部的豐富和細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