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了和朋友交流,可以等待可以做任何事情,甚至可以跨越到朋友的世界去幫他找父親。而這個布魯達的父親卻在焚燒着布魯達朋友的父親,這個小孩和這個軍官對待朋友的方式是完全相反的。其實這可能也是作者的一種戲劇性諷刺,形成鮮明的對比。軍官想盡辦法讓鐵絲網那邊的人去死,而軍官的孩子穿越了另一個世界,陪他們去死。
這也真的印證了,布魯達媽媽的那個擔憂:這樣的環境不适合孩子成長。其實有一個讓我很震撼的點就是條紋睡衣男孩擦杯子那裡,布魯達居然沒有證明餅幹是他遞給他的,他既關愛他的朋友又膽小。甚至還有人認為,布魯達交朋友隻是為了玩,忽略了對方的處境,不過這也很正常,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嘛。
上前線的士兵也很可憐,因為它僅僅是在閑聊中沒有回答上一些問題,就被派遣到了前線。他兩次通過猶太人來表達了他的憤怒、無奈和各種激動的情緒,一次是對那個當過實習生的老人,還有一次就是對這個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其實軍官把他派到前線,也不是因為他沒有回答問題,而是因為這個士兵洩露了這些事情,軍官十分惱怒,便借題發揮。
總之,這部電影雖然不像《鋼琴家》那樣,有許多的鏡頭和慘烈的戰鬥被虐待畫面,但是卻用一種管中窺豹的方式,從側面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下、那些人的困境和掙紮,不同人遭受的磨難,以及奧斯維辛對被迫害民族和對發起國老人、婦女和孩子的影響。
影片中始終沒有透露布魯達奶奶的事情,很有可能布魯達的奶奶也是被迫害的一方面,然後他隻是他們大家都不願意說,他的爺爺也誠惶誠恐,不敢違背布魯達的父親。
總之整個家庭的氛圍在不表達父親的影響下是非常畸形的氣氛是十分壓抑的,有很多的秘密無法訴說,也有很多軍官之外其他人的無奈。而軍官到底有沒有無奈?這是一個有争議的問題,有的認為有,有的人認為沒有。因為沒有的人覺得每次雪崩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認為有的人覺得他也是被迫來到這個崗位上的。總之在當時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其影響。
其實看這部影片,一是因為最近在看奧斯維新這本書,二是因為我對現狀生活有一些不滿,希望通過看這些來體會更多人性的複雜以及和平時代安定的美好。
裡面爺爺和那個前線的士兵都提到了曆史,爺爺說曆史是形成現在的基礎,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的成就是怎麼來的。以及曆史要值得銘記,我覺得應該是創作者的隐喻隐喻我們要知道這段曆史,記住這段曆史,避免悲劇再次重演。
孩子隻是想要朋友,隻是,想要朋友。但這個軍官,包括德國納粹,卻不想要“朋友”。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He didn't kill anyone in the war. but he is the most brave in the war.他在戰争中沒有殺任何人,但他卻是戰争中最勇敢的。
他不摸槍,甯可被被關在軍事監獄裡也要堅持自己的信仰,也正是他的這個信仰,讓他在決定的時候,一次又一次的想着: Let me help. Another one 讓我再救一個吧。他始終在堅持着自己所認為的事情,即使沒人理解,即使看似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