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剛剛經曆了高考,在經曆高考之後,人生觀似乎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并沒有),但是至少看國内校園青春片有了更深刻而不(電影)專業的感受。
當然,這次寫的十部電影都是在豆瓣上及格線以上的片子,更多的是讨論自己真實經曆的看法(也一定有不對的地方)。歡迎看過的讨論,沒有看過的找來一看以消磨疫情時光。十部片子分别是(不分排名先後):閃光少女,我的少女時代,送你一朵小紅花,少年的你,快把我哥帶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七月與安生,青春派,老師-好,過春天。
其中我個人最愛的電影是《少年的你》,并不是說它能達到影史多高的高度,而是在于曾國祥作為導演的把控力是驚人的,他能夠抓住緊張感,但作為一個這樣的霸淩電影帶來校園霸淩情節在片中隻是推動情侶關系遞進的工具,主人公無論是愛情,學習都并未收到真正的危機(當然審查要背鍋)。作為推動情節最關鍵的就是演員的表演,無疑無論從互扇耳光,到剃頭再到坐牢。兩位主演的努力與銀幕上眼神與台詞的演技都是有目共睹的,令人信服。另外作為一個香港導演,他可以以一種紀錄片的壓抑情緒去拍高考,去捕捉校園暴力,這在國内的電影市場是獵奇的也是缺失的(據說更早的版本還有黑社會勢力,裸貸的描寫)。我之所以最喜愛這部片子的原因是因為它真實,敢于刻畫一個生活,雖然本質上是一個愛情故事,也許離我們真實的青春有一定的距離,但也卻是離我們内地觀衆最近的一次了。
既然提到了導演曾國祥,就不得不提他的前作《七月與安生》。如果《少年》在男性觀衆看來是有“狗血”之嫌。那麼《七月與安生》就是一部狗血劇。兩女搶一男的三角戀老論調了。但是作為一位男導演指導的青春片,卻有了女性的視角,導演故意的着重描寫了兩位女性的情感,而男主則是一個工具人的角色,講的本質上不是愛情,是友情,男人是考驗閨蜜間情感的難題而已,電影本質上就是展現極緻友誼的教科書。
其次便是兩部台灣地區出品的青春愛情《我的少女時代》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兩部分别從兩個男女兩個視角講述了台灣高中生的中二經曆。而相同點也是一樣的,便是俗!但是俗從來是一個中性的詞語,《那些年》便是這樣的,通過講述一個男孩暗戀一個女孩的故事以共通的情感,而《我的少女時代》是大同小異的講述了一個女孩暗戀男孩的故事。(兩部的電影裡的男主都是那種酷酷的壞男孩的形象,真的俗)以一種綿柔不經的感受悄悄擊中了觀衆的心。也許觀衆的青春并沒有像影片中主角們那麼放蕩不羁卻都有一個充滿活力卻有所遺憾的青春。這兩部“爛俗瓊瑤劇”水準的影片雖沒有《少年的你》那樣的現實對立感,也沒有高考的殘酷感。但是依舊以一種踏踏實實講故事的純樸情感講故事,充滿了澎湃的少女心,讓影片基調以一種樸素的導演青春情感可以擊退狗血帶來的浮誇與幼稚。恰恰強有力證明了内地作死撕逼腦殘片的浮誇與幼稚!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