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村本想自首,但被蘭以“公開自己和父親的真相”為由按下,并與對方約定明日一起去他的故鄉。

此時他已經做好獨自離開随後自殺的打算,講這句時羽村不敢直視蘭的眼睛。
讨論普遍認為羽村選擇自首/自殺是因為殺人之後的良心不安與懦弱,這點可以仔細想想:第一主觀擁有殺意并付諸行動,第二行動對象是蘭客觀意義上的父親。如果自裁的來由到這裡就足夠結束,那麼他放棄自首後為什麼還要自殺?

人對于犯罪的恐懼,是因為恐懼犯罪行為本身,還是恐懼犯罪行為所帶來的結果?事發後的第二天夜晚,兩人第一次獨處。他問:“你不生氣嗎?是我刺你爸爸的。”顯然存在前者,那麼後者呢?
關于實施行為的動機,他說:“不是,隻是為自己。”

僅就師生關系而言,對方的經曆如此慘痛且牽扯複雜,心靈脆皮(誤)脆弱如羽村沒有接受這一現實并做些什麼的勇氣和能力。然而再疊一層戀人關系上去後,羽村對蘭的感情,便不受控地由“喜歡”迅速過渡到“愛”。

因為喜歡對方,所以無法容忍對方被傷害,遂妥協于現實。而作為戀人關系中“男人”的妒忌,他在妒忌什麼?因為你與父親的關系,所以接近我,喜歡我?或許這不是真正的喜歡呢?他内心按耐不住地認為,蘭的父親是架起她與他之間關系的橋梁。沒有那個人,我們的感情是否仍然成立?

羽村和蘭的戀人關系是無法刨除師生關系看待的,換句話講,兩人是生理年齡差距很大的戀人,而生理年齡差距在普遍共識上意味着心智發育的不對等。


悲觀的大人甚至已經預設好了審判結果:我是有罪的,我們的愛情總是會結束的。所以,“我拜托别人照顧你”,我離開後,逐漸地,你就可以好好生活了。
直到蘭以公開真相要挾,他無法眼睜睜看着她傷害自己,才決定放棄自首,換個方式逃避最終審判的到來。


結局在我看來是十分圓滿的。但仍不免遺憾于人最終無法突破自我的局限,走向以死亡求共生的結局。可是再換個角度想,兩個各有局限的自我能夠勇敢地相愛,就是最美妙動人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