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全劇看完了,很高興到最後一秒也沒有爛尾!整體故事節奏張弛有度,懸念保持到最後一集,故事中間的伏筆都有所呼應,沒有虎頭蛇尾,結尾也沒有強行煽情上價值,是一個正常的圓潤的收尾~特别想聊聊人物形象的塑造,每一個人物都很立體,重點挑王良和劉盈盈說一下。
其實一開始我覺得王锵雖然是個好演員,但是因為他明顯不西北的口音和過于正的人物形象,或許并不适合王良這個角色。尤其是看到第九集他的黑化那一段,當時感覺這個形象和《驢得水》裡的銅匠好像,都是天然野蠻生長、學習能力很強、純粹簡單的反面就是純粹自私的邪惡。可是看到後面我發現我想錯了,這兩個角色是有區分的,除了王锵還真的不太能想出誰能更好貼合王良的形象,如果換成阿如那來演就不是這個故事了。嘗試解釋他qj劉盈盈的人物動機,是因為他從小沒有接觸過正确的教育,在他的世界裡,他兒時被洗腦的一個觀念就是,隻要有了孩子就能留住媽媽,就能有一個完整的家。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他如何去愛一個女性,比如尊重對方的自由,他懵懂的愛意被錯誤的觀念扭曲,最終釀下了惡果。但他知道自己在這方面是缺乏的,或者經曆了劉盈盈對多多和自己的極度抗拒以後意識到了這種錯誤,于是在與孫彩雲的對手戲裡,彩雲非常敏捷地抓住了他這一點。王良渴望了解,渴望學會愛,才給了彩雲“口遁”的機會。
而劉盈盈這個形象,越到後面越爆發演技,因為如果沒有對角色的深入思考和有效表達,很難讓觀衆接受劉盈盈主謀殺了所有人最後卻原諒了qj自己的王良這件事。而事實上這一點完成得很好。原諒qj自己的人,這不是一種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而是她最後自己的選擇。就像彩雲說的,選擇反抗還是選擇順從?面對眼前的一切,選擇反抗,劉盈盈就永遠無法接受多多,選擇順從,她才能以母親的身份接受多多。劉三成和劉大志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盈盈原本是選擇反抗時他們勸她不要反抗,要接受;盈盈終于接受時,他們卻漠視盈盈在乎的一切。人是需要一個角色來定位的,成為自己,或者成為母親,無論選擇哪種定位,盈盈可以給自己找一個讓生活成立的意義,而他們把這種意義完全抹殺了。從這個角度來講,父親和弟弟從沒有真正把她視為一個人,而王良至少還在學習怎麼把她當一個人來尊重。
最後還是表揚一下故事裡的每一個角色,即使是戲份很少的人也都有非常完整的形象。戈壁上野花一樣總能漂漂亮亮活下去的彩雲、代表着現代與法制的羅警官、邪性的丁寶元、自私的劉大志、懦弱偏心的劉三成,執着的師父和慈悲的師娘,以及鼻炎患者陳江河~^o^用心的團隊呈現了一部很好的作品!
關于王良和劉盈盈的人物形象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很幸運參加了提前觀影,并參與了主創互動環節。沒想到的是,當時的成片居然主創們也是第一次看。不得不說在電影院大熒幕上看電視劇還是第一次,效果太好了,作為台下的觀衆能深深被鏡頭語言代入。這部劇的劇情十分緊湊,全程大家都全神貫注生怕放過一 ...
靈動的盲女
又一部在飛機上看完的電影。臨時合并的航班上設備較為落後,耳機隻有一側有聲音,選片時努力劃了好幾下屏幕才切換出影片。看了一下封面上的介紹,知道是陶虹年輕時的作品,也知道她飾演了一個盲女,腦海裡浮現出之前在網上看過的幾則動圖,雪天中的她 ...
不錯的故事
不明白為什麼豆瓣評分這麼低。光看影片名字的時候猜測大概是一個和《南方車站的聚會》差不多的影片,但看完以後覺得勝于前者。沒有過多的對白,鏡頭語言就講好了一個故事。那句“可是我老公是被槍打死的”把故事分為了上下兩半,前半段很簡單,王學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