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材以及結構的嘗試我都很喜歡,好的方面就不說了,下面重點說一下影響我進入故事裡的一些因素。

下面包括劇透,如果沒有看過電影請不要往下閱讀。

小概率事件:

這個故事本身是建立在一些巧合的基礎上,如果沒有這些巧合這些人就不會湊到一起,也就沒有了這個故事。但是需要合理化這些小概率事件的發生,偶然中帶着必然。我的感覺是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次數太多了,導緻故事缺乏可信性:小偷看到同行的标記創空門試圖撿漏;小馬遇到“幹姐夫”;前警官在打鬥中突然暈過去;冰箱洩漏了制冷液;需要錄交易視頻的黑客被堵到衛生間出不去了。

人物塑造:

出場了很多人物,小偷這個角色算是主角,每個人都有在現場的理由。但可能正是因為人物太多,除了小偷和莉莉形象比較立體,其他人物塑造有點欠缺。

外賣員:見到莉莉的屍體後毫無情感反應,莉莉對于他來說仿佛隻是一個工具人。正常的人對于認識的人這樣的方式突然死去,多少會有反應,何況是一個有情感糾纏的女人。[可能是朱珠演的得太好了,風情萬種,我總覺得這樣一個大美女死了,她的情人居然一點反應都沒有,太不合理了。]他深愛前女友的同時還可以與另一個女人虛與委蛇,之後還殺了結婚的前女友和她老公,毫不猶豫背叛前姐夫,(試圖)捅死小偷,這樣的男人隻能說是反社會人格,否則沒有辦法去圓他沒有人類正常情感的這個點。外賣員是在平台有記錄的,并不是他把衣服穿到别人身上就互換了身份。

前警官:他為什麼在打鬥中突然暈過去,交代不是很清楚。

張總:在交易現場看到多年不見的小馬,馬上就認了“小舅子”,展露了所有的交易内幕,完全沒有任何警惕,不像一個犯罪組織的頭子。電影中台詞應該沒有一句廢話,但花了很大篇幅去說小馬住在哪個村子媽媽是誰,姐姐是誰,雖然是為了建立人物鍊接,但是到姐姐那步就可以了,媽媽這個點沒啥必要。

交易:

這麼多錢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交易是什麼,這是全局劇的懸疑點。可能是為了激起大家的憤慨,設定為拐賣孩子,用途是緻殘後乞讨。拐賣是犯罪行為,堅決反對。隻從邏輯來說,拐來孩子作為這種用途,投資回報率很低,非常不合理。花一百萬買孩子,讓他們乞讨,多久能夠收回投資成本?我們聽說過很多可怕的故事,被拐賣的人被盜取器官,或者賣到大山裡,或者賣給想要孩子的家庭。有很多方式可以更深地觸動到這個問題,但目前選擇的這種方式,很難讓我相信這個邏輯。

為了讓這個故事進行下去,這個行動是前警察和黑客來進行,而不是警察布網。另外報警就算了,為啥要把視頻共放到街頭大屏幕?先不說技術上是否能夠實現,這樣的用意何在?


每次我快要進入故事,就會被這些點打斷。

但總體來是是一次不錯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