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巴托羅缪節第二天早上之前,電影勝過小說;在那個早上之後,小說勝過電影。電影克服了小說前三分之一的風俗氣,讓矛盾更尖銳集中,但在後續連綿不斷的陰謀、勝負突變的反轉上表現乏力。
電影裡的瑪戈是個柔弱的救人聖母,這讓人心裡多少有點不是滋味,雖然她的崩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瑪戈對拉莫爾的感情也缺乏說服力。他不過是一根稻草,一個幻夢,一點精神鴉片,而已。甚至在小說裡她也很清楚這一點。怎麼到了電影裡就那樣深愛,以至于比愛情重要得多的事情都可以不管不顧?連亨利那個“鄉巴佬”都懂得忍耐、克制、察言觀色,她堂堂法國的公主、美第奇太後的女兒,又怎麼可能不為了自己的利益去争鬥?)我還是更喜歡小說裡那個主動走進陰謀、玩弄陰謀的勇敢的瑪戈。
但電影擡高了昂利埃特,把她變成了一個忠誠到讓人感動的朋友,同時又是個迷人的女子。昂利埃特的魅力在于中立混沌,我很高興電影在稍稍動搖了中立的同時保留了混沌。
阿朗松這個人在小說裡很東亞,到了電影裡卻變得很歐美,也就是說,病态的程度減輕了。雖然演員在有限的戲份裡表現得不錯,但弱化他的形象還是挺讓人遺憾的。
電影讓夏洛特早死,太不幸了。夏洛特雖然是個工具人,但她就好比拔河繩子上的那根紅線,存在的意義就是證明陰謀還在繼續,勝負還沒有定論。夏洛特死了,這戲也就可以散了。
兩個現任國王的選角都很好。查理平白的大眼睛和亨利明亮的眼睛。
太後的形象被稍稍豐富了一點。特别是用極少的鏡頭透露出太後的感情世界,值得稱贊。
有趣的是,電影裡那個最後失去了愛人、朋友,失去了一切的人,從小說裡的亨利變成了瑪戈。這比一開始讓殺科利尼的主謀從國王變成太後更有意思。
電影讓奧爾通活下來了!這可真是一件大好事!
關于電影對枝蔓情節的删削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