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看過這麼神奇的劇。

看的過程抓心撓肺,大喊過數不清的“神經病啊”,沒看下去永遠無法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以為是女性的自我拯救史,以為會在看清男人之後變得成熟獨立,下一秒又屈服于自我的情感,接受他人和自己的一些不完美,勇敢的愛下去;以為四十歲“一事無成”的人生已經算是完蛋,卻還有媽媽告訴你“陳嘉玲你要成為一個勇敢的大人”。

原來四十幾歲不算什麼,有媽媽在可以永遠做一個小孩。原來我們是可以在三十幾歲才開始做自己的;可以在四十幾歲再重新找到職業的價值、思慮清晰後再決定當一個媽媽;可以在成為阿嬷後想搬出去就搬出去;可以循規蹈矩了一輩子才明白人生就該做自己想做的事,想發瘋就發瘋……

從第二部來看,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不知算不算是精神出軌的爸爸,到底是被那隻鳥所吸引還是安分了一輩子,内心卻始終叛逆、懷念年少的盛氣;與相戀多年的男友分手,愛上另外一個跳脫、活躍的“大眼矮冬瓜”的弟弟,從某種意義上說和爸爸有些相似,前三十年都被家庭、責任所束縛,無法看清自己是誰,這次“脫軌”不僅是情感上的背離,更是陳嘉明自我意識覺醒的線頭;至于媽媽和阿嬷,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她們是那個時代下被壓抑但同時又有自我意識的前幾代女性,幸運的她們組成了幸運的家庭,養成了幸運的小公主陳嘉玲。

總覺得還有很多故事沒有講完。陳嘉玲和蔡永森青年時的故事、弟弟的成長故事、弟弟和佑仔的故事、陳嘉玲大學的故事……隻能從細節中自己腦補了。

這部劇最大的意義大概就在于告訴我,什麼都不算晚,什麼都不是事,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要勇敢大方的表達自己——i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